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分析法院公告分类信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法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与内蒙古宏昕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债权转让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
第1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09期:第1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30

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分析

杜丹丹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具有现实必要性,通过有形有感有效促进两者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让职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让思政工作成果真正落地见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企业党建文化对筑牢企业意识形态防线、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坚持党建引领,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和市场发展中,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行为准则及精神风貌,从而对企业日常管理、职工素养等产生深远影响。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党建文化更应当发挥引领作用,通过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有形有感有效地融合,企业能够进一步发挥党组织优势,凝聚思想共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等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有抓手、落实有载体、成果有突破。

二、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以有形之举加强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

“有形”即有形状,指感官能直接感受到。从字面上看,“有形”是指使用具体的事物作用于感官,从而让人们在直观的视觉、生动的听觉、深刻的触觉中形成某种理解和体悟。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形”,就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发展路线和国家政策方针,扎实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促使各项工作良性协同发展。在实践内涵层面,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形”包含三层内涵:一是将抽象的企业文化变为具象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枯燥单调的“照本宣科”。二是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变得可参与、可操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过程。三是利用好抓手和载体工具,让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例如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将工会打造成党建文化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宣传栏、企业内刊、网络平台等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以有感之法强化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

“有感”即有感触、有感受、有感情。“有感”的“感”与“有形”的感觉不同,它是在直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升后的精神和感情。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感”,就是要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爱国爱岗教育,凝聚企业发展共识。通过“有感”来提升感染力、培育感恩心,引发情感共鸣和共振,增强企业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实践内涵层面,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感”包含三层内涵:一是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相互联结的“共同体”,彼此相互依存、荣辱与共。二是拥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在“共同体”的意识中相互认同、相互支持。三是情感上有共鸣,通过组织“三会一课”、党员教育培训、红色之旅等活动,让企业职工有体验和参与感。总之,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感”就是让职工“能感知到利益相通、能感触到心灵相属,有参与感、获得感”。

(三)以有效之果增强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

“有效”即有效果、有成效,结果符合或超出预期。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就是企业党组织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形成以党建文化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在实践内涵层面,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强调目标任务的结果导向,对整个工作的实际成果进行评价,避免表面化、形式化。二是将有效的成果积极宣传推广,为党建文化与企业职工文化等其他文化的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各类文化的交流互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未来发展助力。总之,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是“有形”和“有感”的落脚点,也是推动实践的着力点。

有形有感有效促进企业党建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形有感有效促进两者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强化党建工作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森工集团金河森工公司森调大队)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