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法院民事诉讼送达工作面临着直接送达成本大、效率较低,邮寄送达退回比例高,留置送达见证难度大,公告送达标准笼统,电子送达适用保守等五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人户分离”现象普遍、“案多人少”现实紧张等三点因素。笔者结合近年来办理众多案件总结的经验,就解决民事诉讼送达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出台相应的送达细则,严格规范民事送达行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实现程序正义。
二、明确送达主体、扩大送达主体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相关规定中,完全排除了当事人送达。若可以选择增加当事人、律师,甚至是基层法律工作者,如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基层司法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和人民陪审员都可以代为送达,则势必提高送达效率。
三、完善送达方式。
(一)可以扩大直接送达中代收人范围。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木人不在交由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如果受送达人及其成年家属都不在住处,可以交由与其同住的保姆等成年人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规定只有负责人或者负责收件的人才能签收,这样限制了受送达人的范围,增加了诉讼成木。因此,可以把法人或组织里其他正式工作人员列为签收人,这样更有利于送达效率的提高。
(二)为留置送达人员配备微型摄像设备,实践中发现凡是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当事人大都情绪激动,对法院的送达行为非常排斥,如果送达人员对受送达人进行强行拍照或录像,可能会给送达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在当事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时候,送达人员可以通过配备微型摄像装备把整个送达留置过程拍摄下来,刻录成光盘并存入卷宗,这样就能减少送达人员留置送达的阻力,顺利完成诉讼文书的送达工作。
(三)完善委托送达程序案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委托送达,法律要有明确规定,不能任何案件都可以委托送达。要严格规定委托送达时间,以防被委托法院无故拖延送达时间,从而会降低委托法院的诉讼效率。
(四)明确邮寄送达机构的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大量诉讼文书通过邮寄送达当事人。因此,务必明确邮寄送达机构的送达责任,那样才能增强邮寄送达人的责任意识,有效保障诉讼文书准确、高效送达当事人。
(五)增设转交送达不及时的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转交送达机关不及时将诉讼文书转交被送达人的情况,这样不益于对受送达人权利的保护和司法效率的提高。只有让转交送达机构承担不及时送达的责任,才能更有利于促进转交机构认真履行转交任务。
(六)公告送达尽量利用当地发行量较大的报纸等媒介公告送达。在实践中通常在当事人住所地张贴公告进行,即使当事人看不到公告,与其关系较好的邻居与亲朋好友看到后可以告诉当事人。既然通过报纸公告的目的是让当事人看到公告内容,就应当将公告刊登在当地发行量较大的报纸等媒体上,而不是发行量较少的人民法院报等报纸,这样更有利于当事人看到公告。
(七)充分利用好现代的科技手段。我国民诉法解释规定了电子送达方式,即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即时收悉的特定系统作为送达媒介。现阶段我国应用最广的社交软件当属微信,法院内部可以构建一个微信平台,在经受送达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电子送达,此种方式能提高送达的效率又能节约司法资源。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