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在寂静的日子里,这对聋哑夫妻没有把日子过成岁月静好,而是剑拔弩张,婚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夫妻二人来到了法院,在这里,他们竟然“听到了”司法真诚温暖的声音。
像往常一样,那天我接到了新的案件。在查看卷宗时,这起案件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不同于以往的离婚案件,当事人是聋哑人。
在以往的离婚案件中,“说出来”成为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而这个案件,“说出来”却成为最难的事情。望着窗外,我沉思起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案情,我拨通了双方当事人父母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们一股脑向我诉说着子女的感情历程。
王晴(化名)和李军(化名)由于是聋哑人,到了适婚年龄,迟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后经人介绍,二人相识并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本以为三口之家可以和和乐乐的生活下去,怎奈事与愿违,两个人经常因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最终,王晴毅然决然的带着女儿回了娘家。通话中,王晴母亲告诉我,一年前王晴已经向法院提起过一次离婚诉讼,法院念及孩子尚且年幼,双方还有和好的可能,便没有判决离婚。自那时起,两个人就不再一起生活。通话结束后,无数疑团升上心头,王晴与李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本幸福的小夫妻为什么渐行渐远。
本着家事案件调解优先的原则,在征求了当事人的意见后,我决定进行现场调解,特邀手语老师到场翻译,保障小夫妻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夜深了,我还在琢磨案情,一定要打开小夫妻的心结,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可以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夫妻“说出”婚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帮助双方解开心结成为我最大的难题。于是,我查看大量聋哑人案件的庭审、调解笔录及聋哑人的沟通方式,从中总结出调解技巧。
调解现场,王晴与李军相对而坐,二人怒目而视,气氛异常压抑。为打破紧张的气氛,我向双方当事人介绍了手语老师。为了确保手语老师能够准确翻译,我有意放慢语速,控制调解节奏,以便王晴和李军可以通过手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调解持续了两个半小时,随着手指的起起伏伏,双方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心结得到化解。最终,王晴与李军放下隔阂,和平分手。李军同意孩子由王晴抚养,王晴也同意为李军探望孩子提供方便和协助,让孩子能享受到父爱,健康成长。
调解结束后,我与手语老师送他们至法院门口,叮嘱李军要常常探望孩子,两个人通过手语对我不停地说着,那一刻,我好像“听懂”了手语的表达。我一边笑着对他们点头,一边目送着他们离开。手语老师笑着对我说:“她们刚才在说,谢谢法官,他们听到了司法真诚温暖的声音。”
当司法之光照见真情,再多的困难也可以得到解决。聋哑人作为特殊群体,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在司法审判中,我们一定要能看见人群中的少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宗旨,用温情司法保障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更切实感受到司法温度。这,也是我扣上法袍第一颗纽扣时对自己的提醒。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人民法院何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