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公安局打掉了一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俗称“跑分”)团伙,抓获涉案人员12名,缴获涉案银行卡、电话卡30余张,该案也成为阿左旗公安局斩断电信网络诈骗链条--“断卡行动”的典型案例。
轻松获利的诱惑
经过对本案的侦办,民警发现本地涉案人员带头经营“水房”的张某某是某高校学生(水房是专为电信诈骗和网络赌博等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洗钱帮助的窝点)。2023年2月,张某某的两位同学给他介绍了在游戏厅结识的巴彦淖尔做“跑单”生意的李某某。张某某抱着尝试的心态,将自己的银行卡和电话卡出售,并从中获利。但利益的诱惑令他膨胀,他想做大做强,多发展些“下线”,坐享渔翁之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级代理(卡商)。
那么,出售一张银行卡和一个电话卡到底能获得多少钱?经过线索摸排民警了解到:出借、出租、出售“两卡”获利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短期内高额的回报对一些没有正当职业或者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们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有人莫名“躺枪”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中也有一些人是被蒙在鼓里的。在案件办理的过程中民警发现,犯罪嫌疑人马某某用他两个哥哥的银行卡参与“跑分”,两个哥哥直到案发后才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的成了电信诈骗的“帮凶”,而这些用于洗白涉诈赃款的银行卡流水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事实上,张某某在“上线”的指导下提前编了一套应付侦办民警盘问的话术,妄想蒙混过关,然而最终没有逃过侦办民警的慧眼。通过调取银行交易流水,涉案人员逐渐浮出水面。经过讯问,一级卡农、二级卡商、水房管理人员全部到案,一条活跃于阿拉善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全链条”被查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诈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警方对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犯罪嫌疑人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钱”都去了哪里
许多被电信网络诈骗的人都想将自己的辛苦钱追回来。那么,这些被诈骗的钱到底去了哪里?
境外诈骗团伙设计的一个又一个的诈骗活动背后有三条支撑线:一是客服部,运用各种诈骗的话术和剧本如冒充军人、冒充公检法、冒充平台客服人员进行诈骗;二是技术部,通过在短信、APP、网站发布链接,如奖励电饭煲、电话积分兑换、ETC异常等非法链接进行诈骗;三是通过“水房”将诈骗钱款“洗白”,本案买卖“两卡”人员均参与了这个环节。如全链条准备诈骗500万,由客服部和技术部行骗,由“总水房”接单,再层层分给“小水房”。“小水房”的管理人员负责接单,通过一款境外APP的软件“telegram”(中文翻译“纸飞机”)进行操作。“抢单”就是“接生意”,“起飞”便是运行卡卡流转,“过了”就是完成了一笔交易任务,“停飞”则是停止操作,常听说的“跑分”就是将钱洗白。用于“跑分”的钱款转移到境外“欧易”等平台置换成“USDT”即泰达币,兑换为美元,最终被犯罪团伙成功洗白转移到了安全账户。
游离在犯罪边缘
本案中,涉案人员均为在校学生或者社会待业青年,一时的金钱回报令他们失去道德准绳,游离于违法边缘,有的甚至已经涉嫌犯罪。侦办民警调查了解到,张某某在校期间生活奢靡,不惜重金租用豪车及购买多部豪华二手手机准备做大做强他的“贩卡事业”。而马某某为了偿还张某某几千元的债务,变成一级卡农和张某某的司机,不惜欺骗家人从事卖卡行为。
他们在操作卡卡转移的过程中,银行一方会给银行卡绑定的电话号码发布“银行卡操作异常”的预警提醒。马某某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张某某都会说是“银行的风控提示,由于银行卡里的资金快进快出导致的”。像马某某这样的一级卡农,为了几百上千元的利益就自愿游离于犯罪边缘或参与犯罪。
在许多“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没有直接参与犯罪,就不会触犯法律。然而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提供手机卡、银行卡的数量和转账数额达到构成犯罪的标准,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广大群众要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手机卡、银行卡以及个人信息,同时也应坚决守好法律底线,切莫为贪图蝇头小利而转借、转租、买卖手机卡、银行卡给他人。
(赵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