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凌(右一)正在检查物资。刘洪杰摄
“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都到位了,舱内患者的餐食都安顿好了,舱内的生活物资充足,医疗垃圾转运也协调好了……”11月的呼和浩特,已有了冬的味道,夜已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夏凌细数着每一项后勤保障工作的落实情况,计划着接下来的工作要如何开展。
疫情期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抗疫队伍中总能看见一个梳着干练的短发、身穿红色冲锋衣的身影穿梭着、忙碌着,她就是夏凌。“从2020年的武汉疫情,到2021年的上海疫情,我跟着周丽华所长、郭红桃主任学习管理,这次搭建咱们自己托管的呼和浩特客运东站方舱医院管理框架特别顺畅,真正把之前看到的、学到的,都用在了工作实践中。”夏凌感慨道。
呼和浩特客运东站方舱医院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托管的第一个方舱医院,时间紧、任务重,接到命令的医疗队员无一人迟疑,特别是夏凌所在的护理团队,更是在紧急关头,展示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夏凌组织成立了“药事咨询群”,由医疗队两位优秀药师专门负责解决患者在舱内用药、回族患者的清真餐等问题。小到患者所需的一支牙刷,大到医疗队整体后勤物资保障,林林总总,夏凌件件都记在心上。“对于医疗队员,只有生活上有保障,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这方面需要我多下功夫!”夏凌说。考虑到黑龙江医疗队员的口味较重,在卫健委领导的关怀下,夏凌准备了更符合医疗队队员饮食习惯的餐食,加配了佐餐酱。“患者在方舱内的饮食、用药更要保障好,这样才能让患者尽早出舱。”
疫情三年,夏凌的脚步从湖北荆门、内蒙古定点救治医院,再到上海、二连浩特……只要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支援,她总会主动请缨,直奔“疫线”。也正是这三年,夏凌从一名服务患者的医护人员,成长为“疫”线上的“大总管”,呼和浩特客运东站方舱医院已是夏凌参与筹建的第三个方舱医院了。
每一次参与都是汗水夹杂着泪水,特别是支援湖北荆门,她很少和别人提起那段岁月。那段日子是真的苦,重症患者多,每个人都是拼了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往回拉,他们人手不足就一个人上两个班,穿着防护服12个小时也不愿脱下,从基础护理到生活护理,再到精神抚慰,悉心照护着每一个患者;重症患者多且抢救任务重,医护人员几乎都是十多个小时水米不沾,但听到紧急呼叫,大家会立刻进入“应战”状态;还有轮班背40斤重的消毒箱,消杀整个大楼,4层楼走下来防护服里的汗水能滴到鞋套里……那段岁月在夏凌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了不可拭去的烙印。她不会忘记抗疫胜利、平安凯旋的那一天,荆门老乡夹道欢送,队伍中突然有人在车道旁屈身跪倒,大声喊出“一定再来”!车上的医疗队员们也纷纷起身,隔着车窗泪雨滂沱。
接下来的数次出征,在上海,在二连浩特,夏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潜心学习方舱医院的运行和管理,特别是在物资保障工作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管理方法,在一次次“逆行”中,她的步子更加坚实而有力量。在她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二连浩特方舱医院的运行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医疗队员“零感染”和二连浩特感染者七日清零的成绩,为所在医院赢得了荣誉。夏凌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我的底气,我们附院人在哪里都是好样的!”,在“不惧”和“不拒”的背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付出和担当都是以行动来表达的。
从事医护工作26年,从2003年抗击非典,她两次逆行一线,到2020年直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死考验,夏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初心。
夏凌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从小耳濡目染,服从命令、履行责任已经是我的一种本能。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疫情来了,冲向一线,更是我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