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送达回证自动生成,一起民事纠纷案件的送达工作完成了:从打开送达平台到任务审核通过,全程电脑操作、“一键下单”;从收到送达任务到完成当事人送达,仅用时1小时12分。
这是乌海市海南区人民法院创新“审送分离”集约化、智能化送达模式而进行的实战化应用,也是该院为破解送达难题而推出的集约送达新模式。
“隔空”送达走进现实
近年来,民商事案件数量剧增,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送达难”阻碍着审判效率的提升。随着“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稳固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渗入到审判业务的方方面面,送达工作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海南区法院积极探索集约送达工作模式,决定引进集约送达平台,成立集约送达中心,实现直接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外出送达等送达方式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审判工作提供“一站式”送达服务。
9月21日,海南区法院集约送达中心正式成立,随着第一份送达报告的出炉,标志着法院送达工作的全面升级,“隔空”送达走进现实。
为适应新形势下送达工作的需要,海南区法院为集约送达中心配置了中青年相结合的送达团队。集约送达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两人负责送达案件的审核、调度、直接送达、送达材料的整理等,两人负责外出送达当事人。
集约送达中心主要负责法院的诉讼文书送达工作,集约送达平台与法院办案系统无缝对接,实行全方位送达管理。送达过程步步留痕,并设有专门的电话送达中心。集约送达中心集多种送达方式,多渠道送达,包括电子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送达方式。电子送达成功率高,用时短,已成为集约送达中心主要送达方式,是集约送达平台的优势送达功能。
集约送达平台实行“一键下单式”送达服务,操作简单快捷,书记员提交送达任务只需从电脑点击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即可轻松完成。
立案庭受理案件后,随案制作送达材料储存在审判管理系统的案件电子卷宗内。案件分案后,到达对应庭室,书记员在送达文书栏目内就可选择送达的文书提交到集约送达中心。集约送达中心接收到送达任务,进行任务、文书的核对,再将送达任务流转到后台的电话服务中心,进行电话电子送达。电话电子送达过程中,留有与当事人的通话录音,并生成电子回证。电子送达不成功任务转为邮寄送达,系统根据录入的邮寄单号可实时查询邮寄状态并最终反馈邮寄结果。如若失败,再转为外出送达,由工作人员上门送达诉讼文书。
对于无法取得联系的当事人、无电话号码的被告,送达中心辅有数据查询功能,与公安专网、三大运营商、互联网信息、邮政地址信息、企业认证信息对接,协助查询当事人地址电话信息。
“一键下单式”送达、多种送达方式,让法院送达不再难。
“送达是诉讼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诉讼当事人了解诉讼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海南区法院集约送达中心负责人贾伟平说,送达材料在立案时随案生成,存储在审判管理系统的案件电子卷宗内,书记员只需在电脑上选择需要送达的文书提交任务到集约送达中心即可,后续送达任务全面由送达中心送达。
集约送达提质增效
集约送达中心正式运行以来,截至11月20日,共完成送达任务267人次,其中,电子送达207人次、邮寄送达25人次、直接送达35人次。电子送达完成人次在总送达完成人次中的占比为77.5%,直接送达完成人次占比13.2%,邮寄送达完成人次占比9.3%。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让传统送达与集约送达呈现出天壤之别。贾伟平就两者进行了专门对比,他说,以前,送达组共8名工作人员,而现在,负责外出送达的只有两人;以前,法官忙于案件时,总不能及时送达,而现在,只要提交到后台,就有专人送达;以前,当事人接到通知常常往返法院,而现在,当事人无需来回奔波。
据了解,集约送达中心成立以来,圆满地完成了院内的送达任务。数据显示,以电子送达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占总送达任务的93%,成为院内主要送达手段。该方式平均送达时间在两天之内,与往常相比,极大地提高了送达效率,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轻了法院的送达负担。
从对比上来看,集约送达方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更加便捷;而传统送达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花费了大量送达费用。
集约送达中心的成立,实现了送达的便捷高效,使法院的送达工作更加规范,同时,将送达这一辅助性事务从法官的审判工作中剥离出来,让法官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案件审理,从而提高办案质量效率,保障当事人诉讼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