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读于内蒙古某重点大学的小轲(化名)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法院第五审判庭接受审判。面对这个青涩懵懂的学生,主审法官感触颇多,对小轲和被她冒用身份信息进而深陷网贷危机的十余名同学深表同情,同时也有一些真心叮嘱想要告诉更多的青年学生。
2016年11月,在一位学姐的推荐下,小轲第一次接触到了网络平台 “优分期”,小轲得知可以从网贷平台借到钱购买手机等物品,且听说别的在校大学生利用同学身份信息在多家网贷公司成功贷款,小轲心中物欲的“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了。此后短短十个月内,小轲利用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同学间的信任关系,通过五家网贷公司共筹集21余万元,用于其挥霍和后期的以贷还贷。截至目前,包括本金以及借贷逾期产生的利息共计28万元,面对如此巨大的金额,小轲根本无力偿还。无奈之余,小柯以同学名义筹集的借款,只能由各位同学自行偿还,但这些同样面临毕业找工作、买房成家的年轻同学们,却因被纳入银行失信名单而变得举步维艰。
针对此案,玉泉区法院主审法官呼日查进行了以案说法: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增强自控力,抵制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同时要甄别不良“校园贷”平台,自觉抵制和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初尝甜头,这些大学生往往第一次接触到“京东白条”,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在这个平台上快速借钱,无需投入任何成本,当时就下款,钱来得太容易。
二是这些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比较充裕,所以网贷的借款几乎没有用于支付学费和购买专业书籍和培训课程,贷款的目的单一就是消费,未富先奢。
三是冒充校园代理,谎称让同学注册帮助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尽管有些同学心里也有过一丝疑虑。但是,出于对好友的信任以及网贷公司只在注册验证时打电话核实身份,放款时并不电话通知的情形,导致同学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批下了额度并开始计算利息。
四是逾期未还款,被迫网上借贷“填坑”。网络放贷其实暗藏陷阱,部分通过平台向小轲借款的人,在借钱的第二个月便出现了逾期未还的情况。随着上述情况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放出去的贷款没能按时收回,借来放贷的钱也因此无法按时还上,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然而“窟窿却越补越大”。随着借款时间越来越长、金额越来越大,那些看起来很讲信用的借款人,最终失去了联系。往往这类学生会伴随辍学、退学、失踪甚至自杀等其他危险行为和可怕后果。
五是网贷平台引诱过度消费,甚至鼓励学生贷款放贷赚取利息差,“爱又米”等软件一栏中标注着不同学历大学生对应的借款金额,“专科:5000元—8000元;二本和三本:8000元—1万元;一本:1万元—1.5万元;研究生:6万元。”只要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均可分期购物,只需要提供一张身份证、一张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这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学生而言危害性非常大。还有一些学生在网贷平台借到钱,再去另外的软件上放高利贷,想借此赚取利息发大财,这些都是变相的不劳而获,并且大学生网贷创投或者直接参与民间借贷,如果利息过高并不受法律保护。
六是很多网络借贷平台打出低息甚至免息的口号,实际上利息不仅高得离谱,逾期不还款还要按天支付很高的管理费。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大量未能收回的“坏账”,学生也会因此背负更多逾期利息。
七是向家人撒谎,这些同学或多或少对原生家庭有些许不满,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关注不够密切,那么就不能及时发现,更来不及阻止这些同学身陷泥潭。
呼日查审判长在审理小轲这个案件时,察觉到小轲的思想包袱很大、心情沉重,在说服教育她之余,也鼓励她要振作起来,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呼日查认为,这件案例只是部分大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风险防范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的一个缩影,当事人容易受到网贷平台甚至涉黑涉恶暴力催收社会分子的蒙骗,导致这些本应该在最美好的年华绽放青春风采的年轻人陷入经济漩涡。鉴于网络借贷的跨地区性质,所以其监管的实际难度较大。希望各地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开展有效监管。(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