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宏颖通讯员贾玲玲李常丽)面对独居偏远乡村的视障犯罪嫌疑人,如何做到既能守护法律威严,又能传递司法温度?近日,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检察院用一次特殊的“法治之旅”作出了回答。当天,该院组织办案团队驱车70公里,深入盲人李某家中,履行相关司法程序。
在审查李某涉嫌非暴力犯罪案件时,承办检察官得知犯罪嫌疑人李某从小因病导致双目失明,父母离世,无其他兄弟姐妹。由于长期独居,前往县城接受讯问成为其难以逾越的障碍。面对这份“特殊卷宗”,检察官没有简单按照常规程序办案,而是迅速启动残疾人诉讼保障应急机制,联动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指派辩护律师,组建由检察官、法援律师等组成的“流动办案组”,携带法律文书前往李某居住的村落,上门送达、依法讯问。
在李某低矮的平房内,一场充满司法智慧的讯问徐徐展开--承办检察官逐字逐句向李某宣读犯罪嫌疑人告知书等法律文书及讯问笔录的内容,并同法援律师一同耐心地向其解释诉讼权利义务。当需要确认笔录时,办案人员采用“语音复述+指纹定位”双重确认法:先由李某口述笔录核心内容,再引导其通过指纹定位在文书指定位置捺印。
近年来,宁城县人民检察院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绿色通道,将《残疾人保障法》中关于便利残疾人的诉讼规定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让“有爱”彰显司法温情,让“无碍”守护法律权威,用“可感知、有温度”的司法保障特殊群体的诉讼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