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思政工作走深走实浅析林区职工思想状况和引导措施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91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11

浅析林区职工思想状况和引导措施

周志强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的重任。林区职工作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思想状况直接关系着工作成效与林区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和林区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林区职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层面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与问题。本文通过剖析林区职工的思想现状、背后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引导策略,旨在强化思想引领,凝聚职工力量,助力林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林区职工思想现状剖析

(一)生态保护认知与态度

大部分职工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着清晰认知,将守护林区生态视为自身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护林防火、森林抚育等工作规范,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然而,部分职工仍受传统林业生产观念束缚,对生态保护领域不断涌现出的新理念、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难以迅速适应新时代生态保护工作的更高要求。

(二)职业发展与工作满意度

众多职工怀揣着职业发展的期望,渴望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技能,获取更好的晋升机会。但当前林区职业晋升渠道相对狭窄,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职工职业发展受限,工作积极性受到抑制。另外,林区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与职工预期不符,致使部分职工工作满意度欠佳,工作热情和效率受到影响。

(三)对林区改革的看法

面对林区经济转型和改革,职工态度分化明显。部分职工能洞察到改革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主动支持改革举措,积极投身到林区新兴产业发展中;而另一部分职工则对改革心存顾虑,担忧改革引发岗位变动、收入降低,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从而对改革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

(四)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

林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给职工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职工在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医疗保健等方面承受着较大压力。加之林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社交活动有限,部分职工容易滋生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二、影响林区职工思想状况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因素

林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传统林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职工收入增长困难,部分职工对林区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进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林区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和有限发展空间,容易使职工产生心理落差。此外,林区周边就业机会稀缺,年轻职工在婚恋、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多重困境,容易萌生离开林区的想法,进而影响职工队伍稳定性。

三、引导林区职工思想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教育与宣传引导

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技能培训等形式,加深职工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职工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积极推广生态保护新理念、新技术,鼓励职工学习应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工大会、内部刊物、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宣传林区改革政策,详细解读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及时解答职工关切问题,增强职工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

(二)推动林区经济发展,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积极培育和发展林区多元化产业,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引导职工参与产业项目,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同时,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着力解决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提高职工满意度。

(三)关注职工心理健康,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职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技能竞赛等,增进职工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林区职工思想状况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呈现复杂态势。关注并有效引导职工思想,对林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企业管理和关注职工心理健康等多项举措,不断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内蒙古森工集团得耳布尔森林工业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