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村民自治协议。
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人才,基层党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8年的人均年纯收入4852元到2024年的人均年纯收入15280元,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喇嘛营行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水瘦山寒”的“穷窝窝”到“黄土生金”的“幸福湾”,历经了怎样的蝶变之路?
1月23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到喇嘛营行政村,领略村风村容村貌,感受村民生活状况,一幅村美人和富裕发展的新农村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群山环抱下的喇嘛营,虽值严冬,景色依旧秀丽,山坡上,偶尔可见一些游走觅食的牛羊,村西头活动中心,在音乐伴奏下,一群精神矍铄的阿姨正在兴高采烈地扭着秧歌……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
走进喇嘛营行政村办公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侯东飞热情地领着记者参观了调解室、会议室、“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党群服务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侯东飞回到了喇嘛营行政村,在当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喇嘛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就任伊始,摆在侯东飞面前的有两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水和路。这两件事不仅是喇嘛营行政村的“老大难”问题,更是村民们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以前,喇嘛营主要是缺水,雨水多时还凑合,天旱了就吃不开水了。”村民许贵生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喇嘛营“两委”成员翻山越岭寻找水源,终于在大西沟找到了合适的水源点,在上级水利部门的资助下,全村干部群众打了一口机电井,在大西沟建成了截伏流3处,连接自来水管道2600米,在泉沟自然村建设截伏流4处,连接自来水管道1200米,最终在2021年将纯净的山泉水引进了村里,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
“通水那天,村民们聚在一起,就像过年一样,敲着锣打着鼓,都激动得不得了。”许贵生说。
解决了缺水问题,修路就成了当务之急。“过去,村里的路又破又窄,两辆车都错不开,一下雨坑坑洼洼的,动不动就把车陷进去了。”村民王进山告诉记者。
“针对这一情况,2019年,喇嘛营行政村通过协调兴和县交通运输局将村内砂石路全部改造成了柏油路;2024年,在店子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对村内街道进行了扩宽。”侯东飞说。
记者了解到,在解决了“吃水难”和“出行难”问题后,喇嘛营行政村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提高村民们收益上。
“我家除了收取土地流转费外,养了牛羊,还在房前屋后、院内种植了杏树、李子树和苹果树,每年多收入两万多元。”村民包建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村委会还为村民们购进果树苗,每斤果实给予0.8元的奖励补助。”他说道。
“去年5月,在本村村口建起了一处鸵鸟生态养殖基地,购进17只鸵鸟,当年年底纯收入8000多元。”侯东飞说。
“物质富,精神也要富。”侯东飞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村民们生活质量,村里建了一处9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安装健身器材14件。”随后,他领着记者参观了活动中心,只见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脸上。
在喇嘛营村内,记者看到,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街道两旁树木成行、盏盏路灯引人注目,几位村民正在清扫街道。侯东飞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相继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机制,‘两代表一委员’按照‘周驻站、月活动、季交流’方式开展工作,将每周三定为‘民情征集日’,切实解决村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据记者了解,喇嘛营行政村实行了网格员联户包干制度,将全村划分为1个总网格和2个小网格,村党支部书记任总网格长,村“两委”其他干部任自然村网格长,村长担任网格员,形成了“一网运行、一员多用、全村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喇嘛营村内,有数株百年黑皮杨树和一座遗存的古建筑。黑皮杨树和古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喇嘛营村委会已于去年12月20日向社会各界人士和本村村民发出了捐资修复古建筑倡议书,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一项文旅产业。”侯东飞说。 (郭成杨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