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几次的‘团聚’,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我要转变沟通方式,谢谢司法所给我的启发和帮助……”在一次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后,社区矫正对象张某激动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从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到成为小微企业的总经理,张某的一系列变化诠释了乌海市海南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的成效。
近年来,海南区司法局抓重点、求突破,聚焦主责主业,充分把握社区矫正法内在精神,从管理、教育、帮扶三个维度出发,坚持科技赋能,坚守人文关怀,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平安海南、法治海南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民警为社矫人员开办书法矫正课。 乌丹吉雅摄
科技赋能现代化打造社矫新模式
轻点鼠标,就能看到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教育帮扶、行踪动态等情况,这是海南区司法局科技赋能智慧监管带来的新变化。“以前监管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靠主动报到、工作人员走访。现在通过平台可实时对其进行动态跟踪、远程控制,在‘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的加持下,实现无缝监管。”海南区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唐玉红介绍道。
近年来,海南区司法局依托“内蒙古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一体平台--社区矫正子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信息进行全面完善,提高平台信息录入工作质量,确保录入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细化到人像库、报道记录库、矫正小组、思想汇报评分,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从人工管理到智能管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的飞跃。
有了科技赋能,该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脱管、漏管现象,实现社区矫正全方位监管?该局从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的科技创新上破题,将辖区5个司法所软硬件设备进行再优化、再升级,对工作现场、工作流程各个环节实施远程视频监控,实现信息可视化。同时,通过人脸信息采集与生物特征数据库自动比对、实时定位、轨迹分析等功能,实现核查信息化,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行踪动态,不断筑牢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防线。
社矫注入“心”温度
脱困解忧促回归
走进拉僧仲司法所心理辅导室,环境温馨舒适,按摩沙发、躺椅配备齐全,沙盘、沙具等心理疏导工具一应俱全,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曾是这里的“常客”。“刚入矫时,她眼神飘忽,神情紧张,说话吞吞吐吐。现在的她开朗了,生活上有什么困惑烦恼都会找我们倾诉。”谈及李某,拉僧仲司法所工作人员姜之文记忆深刻。
李某因犯罪入矫后,虽然夫妻每日见面,但关系紧张,二人经常发生争吵,李某处于痛苦绝望之中。面对问题症结,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定期对李某进行心理疏导,建设心理能量,李某内心的坚冰被一点点融化。同时,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夫妻二人谈心谈话,指导二人如何发现对方优点,共同经营好家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专业辅导,李某与丈夫重归于好,家庭关系得以修复。
“有些社矫对象刚进来的时候,因为对社矫不了解,有抵触情绪,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沟通,严防发生其他突发事件。”姜之文告诉记者。
2023年以来,海南区司法局通过采集心理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分类整理出全部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档案,已实现一人一档,并进行保密管理。
精准矫正个性化重拾信心获新生
“两年的社区矫正即将结束,从刚来时的郁郁寡欢,到现在的沉着冷静,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换来的。我不会辜负他们的付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以绵薄之力回馈社会,争取帮助到更多的人……”11月8日,拉僧仲司法所收到了社区矫正对象张某的个人总结。从自暴自弃到自信满满,张某的变化得益于司法所为其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矫正方案。
张某在入矫时,不愿配合接收工作,并伴有轻生的念头。经工作人员了解得知,张某认为自己犯罪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家庭生活压力大,继而产生消极心态。司法所为其量身定制教育矫正方案,依托特殊人群职业技能培训课堂为其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临时性过度就业安置岗位。如今,张某重拾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