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草原,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中心户就是一个辐射点;漫漫边境线,一顶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位哨兵。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我区有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18个对外开放口岸,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团结边疆各民族群众、深入推进稳边固防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在19个边境旗市和边境口岸组织实施以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为主要内容的“五边行动”,深入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创新打造“国门党建”品牌,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基层组织功能、党员教育管理、“互联网+党建”、基层党建制度等党务机制创新,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日益巩固,辐射效能和服务职能不断凸显,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合力治边格局,各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努力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党务督察:找准常态化“动力阀”满洲里边防检查站
驻守在百年口岸满洲里国门下的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是全国成立最早、人数最多、任务量最大的现役制边检站之一,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
作为公安边防部队“八面红旗”之一的满洲里边检站,面对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在改革期间提出的“走前列、创一流”指示要求,如何强化思想引领,提升工作动力,激发官兵起航奋进的信心和决心?成为摆在这个站党委案头的重要课题。
全站75%的党员在一线执勤执法岗位,每天有87个检查岗位和监护哨位需要24小时值守,导致党务工作面临三方面问题的考验:一是过党内政治生活的人员难集中、时间难确定、质量难保证。二是基层单位政治主官大多对党务工作不够“在行”。三是党委的决策意图和指示要求,有时仅传达至领导环节,基层官兵不完全掌握。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确保‘药到病除’。针对边检站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尝试推行‘党务督察+’工作机制,瞄准薄弱点,定向发力,务求实效。”满洲里边检站政委于世华表示,通过督察敦促,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队伍活力,进一步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提高了各级抓党建的能力,促进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完善顶层构架、强化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划分是开展党务督察工作的基础。为此,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成立了由政治委员牵头负责、政治部门领导具体负责、政治部门干事为成员的党务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根据全站所属各级党组织的职能特点,对党务督察内容和标准进行差别化区分,采取两类18项不同的考评标准,完善了兼备指导性和实操性的制度规定,使党务督察员和被督察对象都有章可依,有迹可循。
在具体落实中,边检站党委每半年专题听取党务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党支部汇报,并随时跟进,帮扶整改。政治部门结合岗位技能练兵活动,每月对党务督察员进行培训考核,每季度选定党务能力强的基层官兵作为联络员,随时掌握基层党务工作情况和困难问题,为谋划工作思路、组织督导检查、开展精准帮扶提供依据。
今年11月12日,在党务督察情况通报会上,该站政治处主任季永学见人见事地指出:执勤业务三科支委会在11月7日审议主题教育方案时,最终方案没有以“形成决议”方式来体现,而由支部书记一句“大家没有补充了吧?好,就这样”定论结尾,不符合规定,限于本周内完成整改。
为了促进组织制度模范落实,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以季度为单位,按照预告、督察、通报、整改的程序,对所属的1个基层党委、19个党支部开展普遍性督察,下发督察通报,召开讲评会,累计发现并整改党支部议事决策程序不严谨、党员大会和支委会的职责权限掌握不到位等问题200余个。今年以来,工作小组调阅讲评支部会议记录2次,开展党内生活互相观摩活动10次,出台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十项制度、基层支部建设十项措施,严格了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提高了议事决策规范性。
今年7月1日,由满洲里边检站和满洲里市委组织部联合新建的“红色驿站”正式挂牌投入使用,为国门景区游客提供党员支援服务,并为国门景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场所,成为了满洲里党建的一张崭新亮丽的“名片”。
为推动“党务督察+”工作的外延向督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文化建设等全面工作拓展。该站主动融入满洲里市党建格局,与满洲里市委组织部、口岸联检联运等10余个单位建立以“党建经验互学、行动结对互帮、业绩同步互评、警地共建互动”为内容的联创联建体系,拓展了“党务督察+”工作内涵和外延。
同时,满洲里边防检查站针对官兵任务重、人员集中难的实际,创新推出“十分钟党课”“一杯茶思想汇报”“一刻钟支委会”等贴近工作实际、官兵喜闻乐见的党务工作方法,实现了规范性和灵活性的协调统一。
通过大力推行“党务督察+”工作,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各级党组织过党内生活实现了由浮于表面向常态落实的转变,党内生活的内容、形式由简单随意向规范认真的转变,“三会一课”落实率达到100%,全站各级党组织的基本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水平普遍提高,完成交付工作任务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带领队伍攻坚克难的向心力、创造力,不断提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准。 (王宏峪杨悦)
便民服务:铺就新时代“固边路”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12月4日,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由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川井边防派出所民警、驻地党委政府代表、党员代表等组成的宣讲团,利用“爱民固边直通车”,在川井苏木辖区开展了“流动党校”巡回党课活动,向辖区群众宣讲宪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警民合力治边管边水平。
巴彦淖尔市边境管理区3.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常驻人口却不足全市总人口的1%,平均13平方公里才有1户人家。近年来,随着围封禁牧、撤乡并镇、生态移民等政策的实施,边境辖区群众居住更加分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加剧,群众卫生防疫、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成为边境地区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特别是边境地区商业网点稀少,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成本过高,客观上制约着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此类问题,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深化“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为出发点,以“兴边富民”和“爱民固边”两大战略构想为理论基础,以促发展、构和谐、固边防为根本宗旨,创新推出“爱民固边直通车”惠民便民新举措,在巩固基层政权基础、深化党建长廊建设、服务广大边民群众、维护边境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牧民群众亲切地誉为“草原上的和谐号”。
“爱民固边直通车”采取“三送”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即搭载“流动党校”送党的政策到边疆,搭建党群教育联系网络,按照“相邻、就近、方便、实效”的原则,以片定点,每月向嘎查阵地和党员中心户、党小组开展党的大政方针宣讲活动,目前组建宣讲团39个,设立流动宣传点184个。
同时,推出“互联网+民生警务”服务模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利用边防派出所“警营绿色网吧”,为群众代购代付代取网购物品,建立集网络购物、商品代送、退货寄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直通车注入了“直通e车”服务新功能。
“边境沿线牧民通邮难、购物难等问题突出,在做好辖区稳定工作的同时,让居边护边牧民生活更美好,同样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陈晓睿说。
2017年年底,该支队与市邮政分公司合作开通“警邮便民邮路”,将“爱民固边直通车”升级为“警邮便民服务车”,负责为群众送日常物资和报刊邮件,还可以进行网购物品寄送代收、物资运输、物品代购、农牧产品代送销等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9月,自治区邮政管理局专门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向全区各盟市推广“警邮便民邮路”经验做法。
“在‘爱民固边直通车’的筹划、初成、发展全过程中,支队党委认真落实自治区‘五边行动’总要求,探索‘党委领导、多方联动、群众受益’的工作模式,积极整合边境地区党建资源,形成模式统一、简便易行、效能互补的边境党建新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边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政治委员陈勇向笔者介绍。
据统计,2016年以来,“爱民固边直通车”运行4700余辆次,行程80余万公里,每年为边防辖区3600多名牧民代购40余万元生产生活物资,节省开支10余万元,免费代送各类物品价值10余万元,配送接收邮件报纸2万余份,代办行政审批事项300余项,交管业务服务100余项,为群众网上代买代卖代销各类物品1000余件,帮助牧民群众节省开支5万余元。 (杨光辉包海)
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联创联建:筑牢网格化“防控面”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边境线长1103公里,边境管理区7.1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点多线长面广是边境牧区的真实写照。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撤乡并镇、围封转移、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政府机构人员减少、交通通讯闭塞,导致服务管理半径扩大、服务难度增加、宣传引导难以遍及、嘎查活动阵地受季节影响利用率不高,牧区酗酒赌博现象抬头,牧民邻里关系紧张,侵财性案件一度高发。
经过一番探索,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全面加强边境牧区基层党的建设,是破解一系列难题的关键。
该支队党委联合盟委组织部,探索推行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治安防范和维护稳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员中心户+警务室”联创联建工作模式,着力加强边境地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现了警地基层党组织和牧区警务建设的有形结合和有效覆盖,筑牢了党在边境牧区的执政基础。
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与盟委组织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在全盟边境地区推广“党员中心户+警务室”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模式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起以警地基层党支部为核心、党员中心户为节点、警务室和民警村官为纽带、辖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格局,搭建起了警地党员联系服务辖区牧民群众的新平台,形成了富有北疆边境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新模式。
上联支部下联牧户,带动党员服务群众。该支队按照“就近组织、灵活设置、利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将“党员中心户+警务室”定位为“八员”“九点”职责,由边防派出所牵头,联合驻地党委政府、司法所、草原监理所、国土所等单位,建立集警务室、便民室、调解室、活动室四位一体的“党员中心户+警务室”工作模式91个,辐射带动党员700余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8000余人。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员服务。该支队先后选派91名边防派出所民警兼任边境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党员中心户+警务室”联创联建工作,辐射带动周边牧区党员700多名、牧民8000多人,形成党委政府与边防派出所、党员中心户、牧民之间的无缝对接,先后组织牧区党员培训400余次,以推动“两委”核心建设为内容的基层党建工作和村务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和规范,帮助了53名流动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警地联合开展的“党团同建、党课同上、党日同过”等各类活动显著增多,组织生活制度得到了有效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了夯实。
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稳定是“党员中心户+警务室”管理网格的重要任务。该支队持续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调联动机制,主动做大建强边境一线群防群治组织,按照“区域联管、包户联动”的思路,整合“党员中心户+警务室”辐射内的治保会、联防队、边境堡垒户等群防群治组织,定期开展联合巡边踏查,并在辖区重要地段和区域架设视频监控,形成了人防技防协同配合的“网络化布防”。
自“党员中心户+警务室”模式运行以来,先后收缴枪支13支、子弹1500余发、管制刀具36把,破获治安、刑事案件178起,抓获在逃人员21名,圆满完成各类安保任务130余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91起,有效维护了边境辖区和谐稳定。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了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兴边富民的作用,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积极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号召,依托“党员中心户+警务室”平台,结合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三农”工作部署,注重发挥党员中心户致富示范带动效应,从牧民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制定致富方案,把牧民有限的资金、草场、机械、技术和劳动力集合起来,帮扶群众创立“党员中心户+致富创业协会”,通过采取“帮代办”服务、预约服务,党员中心户活动日现场办公等一系列举措,带动群众致富。
据统计,依托“党员中心户+警务室”模式,官兵累计帮助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失学儿童458人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2100件;开展各类救助服务2650余次,抢险救灾69次,为牧民挽回经济损失近730万元,帮助牧民年均增收4750余元,帮助困难牧民群众解决就业526人,有效提高了牧民经济收入,切实将牧民群众带上了致富的幸福路。
(王飞任利勇)
呼伦贝尔市公安边防支队“三务合一”:夯实党村警“坐标系”
“来到流动警务室,我一次性就把党务、村务、警务的好多事给办了,和流水线作业一样,真是太方便了!”。12月4日,笔者来到了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诺门罕布日德嘎查道拉图警务室,恰好遇到了来这里取身份证的嘎查党员吉日木图,谈到“三务合一”这个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党务工作模式,他赞不绝口。当天,作为嘎查治安联防队员的他,与诺门罕边防派出所民警交流探讨了嘎查近期治安形势,并主动缴纳了12月的党费。
“呼伦贝尔市边境地区毗邻俄蒙,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党建基础薄弱。”呼伦贝尔市公安边防支队政治处主任潘向笔者介绍道。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公安边防支队积极贯彻“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部署,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边境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出发,按照区域化党建的思路,推行党务引领下的警务、村务融为一体的“三务合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以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为抓手、警务室和民警村官为纽带、辖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小阵地、大党建”的工作格局。
自2012年新巴尔虎左旗白音布日德流动警务室的试点开始,“三务合一”工作机制经历了7年的发展完善,已由最初的“一村一警”辐射带动全市18个固定警务室、6个流动警务室、152名民警村官,联系33687户、74558名牧民群众和27名党员,服务半径覆盖166个行政嘎查(村),塑造了祖国北疆警地同频共振、互助共赢的社会治理工作网。
10月26日,呼伦贝尔市突降暴风雪。当晚9时,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边防派出所流动警务室接到辖区牧民电话求助称,敖伦诺尔嘎查100余户牧民家集中圈养的牛群窝棚被风刮倒,230头牛集体走失。接到求助电话后,民警组织“草原110”联防队员、治保联防员共14人,驾驶3台“草原110”巡逻车、1辆警车,向草原腹地搜寻。近3个小时后,终于将走失的牛群找到,并帮助牧民赶回嘎查牛棚,帮助牧民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目前,像这样的草原110“三务合一”流动警务室,呼伦贝尔边防支队共有23个,每个警务室配备警力2至3人,配备移动警务车(或蒙古包),单警装备、通信设备、办公用具若干,保证民警能够随时开展警务、党务、村务等业务,随时能够处置各种警务和各类突发事件。
“在牧区,我们流动警务室里的‘民警村官’建立起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服务了党员群众的组织生活,健全了盲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并依托警务室服务嘎查“两委”指导生产建设,通过协助嘎查发展农牧业,提高了牧民群众的收入。同时,依托警务室大力应用移动警务系统,实现动态化巡逻防控,构建起覆盖全面的治安防控网络”。呼伦贝尔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佟凌向笔者介绍道。
在“三务合一”长期的实践工作中,该支队官兵先后推出了“三五户联防”“邻里守望”“临时跟群放牧”等工作方法,使牧民群众紧紧“抱成团”,让犯罪分子无空隙可钻。截至2018年12月,该支队边防辖区牧区地区已建立流动警务室的辖区实现了刑事案件“零发案”,矛盾纠纷发生率较5年前下降了89.1%,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侯明杰魏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