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集团厂区。
过去,一提到铁合金产业,人们印象中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高载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如今,在合金材料产能居全国第一的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已经摘掉了“傻大粗黑”的帽子,披上了“高智绿”的外衣。
走进内蒙古新太元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发现与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偌大的厂区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个工人。而在另一边的中控室里,工人正远程控制“出炉机器人”进行炉前作业。企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而且出炉作业的安全保障大大提升。
这样的场景,在乌兰察布铁合金企业中屡见不鲜。为了让传统产业重焕生机,乌兰察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猛药去疴,全面实施了“三个一批”和“五化改造”行动(即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强链一批和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智能化、绿能化),减落后产能、增质量效益、降污染耗能、提后劲活力,铁合金产业“脱胎换骨”,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变身。
如今,走进乌兰察布各个铁合金工业园,看不到腾空而起的黑色烟柱,闻不到刺鼻的异味,目之所及,皆是干净整洁的厂区、科技感十足的生产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成为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新的代名词。2023年,乌兰察布市铁合金行业完成产量953万吨,同比增长21%,占全国产量的27%,能效标杆值以上产能比例超过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乌兰察布市推动铁合金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正是内蒙古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加快培育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包钢集团给出答案--聚力创新。
“包钢集团持续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钢铁产业与稀土产业深度衔接融合,加快推进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打造全球最优稀土钢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强、世界一流稀土领军企业。”包钢集团董事长孟繁英说。
近3年间,包钢集团发力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稀土新材料、功能器件、终端应用产品等技术创新,开展低温焙烧、氯化物电解等技改工艺实验,升级冶炼技术,巩固发展根基,研发出新一代稀土高铁钢轨、稀土钢用稀土铁合金、烧结钕铁硼辐射多极磁环、稀土镁锆晶粒细化剂、高纯稀土金属靶材、稀土玻璃涂层、稀土催化剂等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端稀土产品。
蒙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窝兔沟煤矿给出答案--乘“数”前行。
矿区产煤不见煤、井上远程操作采煤作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以蒙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窝兔沟煤矿为代表的鄂尔多斯当地煤矿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为生产运营降本增效,助力采煤智能化发展。
据窝兔沟煤矿负责人介绍,依托5G智慧矿山平台,矿区落地了5G煤流集控、固定岗位无人盯防、5G AI巡检等智能化应用,这些智能化应用每年可帮助企业减少井下作业人员30余人,助力企业降本超600万元/年,单位能耗和用电量也下降了20%。
不仅如此,鄂尔多斯还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全面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如今,在鄂尔多斯,煤炭被“吃干榨尽”,从“黑”到“白”、由“粗”变“细”,不断上演“一克煤一束丝,一吨煤一匹布”的产业蜕变奇迹,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向高处攀升。
搭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快车,传统产业正在焕发新生。行走在北疆大地上,传统产业之“变”,令人耳目一新。
“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是我区的家底,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产业,决不能做小做丢,更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这是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发出的发展强音,也是当前内蒙古上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
如今,内蒙古正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聚焦高端化升级,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
聚焦智能化转型,以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供应链全链条、产业链全领域、价值链全过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聚焦绿色化发展,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降碳改造、清洁生产。强化示范引领,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乘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内蒙古推动能源、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追“智”逐“绿”迈向高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质量不断优化,发展优势不断焕新。
(康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