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一开始,刚刚落座,他说:“这个采访二十分钟能结束吗?”几分钟后,他又说:“我还有案子呢,咱们简单说吧。”随后,望向办公室门口的眼光,频率越来越高,他说:“最后答一个问题就可以了,我得赶紧走了。”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的心每时每刻都牵挂着手头未结的案子,牵挂着焦急等待执行的申请人,牵挂着接下来的执行行动计划……
采访匆匆结束,吕殿彪起身出发。这是一个周六,但对这位奔忙在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执行一线的法官来说,这个双休日的安排完全等同于工作日,与已度过的许多个忙碌周未并无不同。
“要对得起胸前的天平”
“人们常说,法院是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重要屏障,我认为,执行局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如果不能在最后的屏障兑现公平正义,就愧对高悬的国徽和胸前的天秤!”
从2012年调入执行局,成为一名执行员起,吕殿彪就坚定地守护着心中对“公平正义”的信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心怀敬畏之心,对需要帮助的群众有怜悯之心,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做到公平正义,这是吕殿彪始终坚守的工作原则。
2017年,52名外来务工人员走进执行局寻求帮助,此前,他们在一家加工机械原件的企业工作。后因经营不善,企业倒闭了,欠他们的工资也没有了着落。顺理成章的,案件审判完毕,进入了执行程序,这时,案件中真正的难题出现了:厂子已经人去楼空,企业账户中没有任何款项。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执行法官吕殿彪遍寻厂房之后,眼前只剩一些破旧的设备。吕殿彪第一时间对这批设备进行了查控,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拍卖,将这个虽然案情简单、但案款凝聚着52位农民工血汗的案件顺利执结。
“虽然执行标的只有100多万元,但这些钱是52位农名工的血汗钱,很多人还靠着这些钱养家糊口。设备评估拍卖的过程中,我在现场、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之间无数次辗转奔波,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他们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工资,露出了笑容,我觉得值了!”回忆着农民工送来锦旗时连声致谢的感激话语,吕殿彪坦然地说。
“要对得起司法的公信”
“吕法官,您就是百姓的父母官,今天跟我雨里淋泥里跑,我都无法用语言感谢您,真是太感动了,祝福您好人好梦,谢谢您!”2018年9月的一天,吕殿彪收到了这样一则短信,短信的发件人很熟悉,是自己刚执结案件中的申请人常某,她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被撞受伤,工作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一变故让本来生活就捉襟见肘的她,日子更加艰难。事故认定后,酒驾导致事故的责任方卫某,被判令承担2万余元的赔偿,但外来务工租房住的卫某早在事发后就玩起了失踪,暂居的屋子已经人去屋空,找不到卫某,能够拿到可以稍稍改善现状的赔偿金也希望渺茫。怀着一丝希望,常某向法院提出了执行申请。
负责这起案件的吕殿彪多方查找,也没有获取有效信息,直到常某的一条短信提供了新的希望:“吕法官,我在一个微信群里找到了卫某,还互相添加了好友,聊天中,问出了他的大致位置,请您帮我找找他吧!”常某提供的地址位于距离100多公里外的一个镇上,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虽然地点信息太过模糊,但吕殿彪依然不愿意放过哪怕是一丝有希望的线索,他带着书记员,毅然驱车赶往那个不明确的目的地。判断、询问、摸索,在充满不确定的线索中“寻踪觅迹”,终于,吕殿彪一行在一个垃圾处理场附近,打听到了卫某的消息。一路行进,找到了在垃圾处理场打工的卫某。卫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躲藏得如此偏远隐秘,竟然还会遇到“天降神兵”,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向老板预支了工资,赔偿给了常某。
回想起这次执行,吕殿彪印象深刻:“那天下着雨,镇里的路不太好走,我们兜了几个大圈子之后,才找到那个垃圾场,那里又脏又臭,我的鞋上沾满了焚化的塑料残渣,回来之后发现已经接近报废,不能穿了。”虽然执行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此次执行收获颇丰,案件顺利执结,法院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不仅如此,“用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找人”的新方法也被收录到了吕法官的“工作宝典”中,为之后的执行工作提供了又一个“金点子”。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作为一名执行法官,身子累,心更累,很多时候一碗泡面、一个馒头就替代了一日三餐。但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每当我想起申请人满怀期待的眼神,想起制服上象征着公平正义的法徽,就感到充满了激情和斗志。”采访中,吕殿彪笑着说道。这位从监区警察到执行一线的法官,奉行着“依法办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真情换真心,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的工作准则,赤诚如初、无畏如初、坚定如初地处理着手中的每一个案件。
九原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徐向明说:“吕殿彪是一个担得起责任的法官,他主动担起了疑难复杂案件,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身边的学习好楷模。”这位身处执行一线的老党员,以身作则,散发着光和热,用心为民,释放着情与暖。正如他所说的:“端起了执行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桌上的茶水余温尚在,吕殿彪就已经踏上了下一个执行案件的路途上……
(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