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
“村里有警情发生,综治主任能第一时间赶到处置,有效预防事态的升级。他们还经常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开展日常治安巡逻,真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赵家村村支书范进说。
为创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工作新格局,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搭建主动防范体系,做好乡村振兴警务工作,实现警务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的工作目标,自“抓党建、整作风、强素质、树形象”专项活动开展以来,集宁区公安分局白海子派出所将辖区划分为6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2名民警带队,专职负责基层警务工作。同时,在集宁区公安分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白海子派出所与白海子镇政府建立了联建联动机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治理工作,让派出所所长进镇党委班子,责任区民警被聘任为综治主任,并在辖区内的17个行政村逐一建立乡村警务室。
“在责任区和负责乡村警务室工作的民辅警选择上,我们都要进行综合考量,优先选用业务能力强且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民辅警,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突发情况先期处置、信息线索收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白海子派出所所长王海兵说,“自从警务室成立后,派出所为民服务的实效性明显提升。”着警服的“村干部”,借助身份优势和职能优势,强化信息收集工作,推动“微信+社区警务”机制,拓宽、延伸派出所“触角”,及时获取社情民意,基本实现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线索的提前掌握,对重大风险隐患提前预警、提早预判。
“所里如果没有紧急任务,我每天上午九点准时到警务室,整理完内务到村委会了解情况。之后,就帮着前来办事的群众办理业务,或者步行到村里入户走访、采集信息、巡逻防控……这样的工作方式让‘上门服务’成了我们的工作常态。”赵家村警务室辅警周飞飞介绍。
去年春耕春播时期,泉恼村警务室辅警杨学刚发现村民老张和老杨因土地边界问题在地垄边吵得不可开交。杨学刚当即上前劝阻,安抚双方情绪,防止事态升级。事后,杨学刚通过多方走访、了解情况,十余次上门调解,给出了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学刚,谢谢你,定好了地界,也解开了我们两家的结。”张、杨二人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
“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广泛发动辖区村民、志愿者、企业职工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入治安巡逻队,参与村内驻守、企业周围巡逻等工作中,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白海子派出所所长王海兵说。
“能加入到治安巡逻队,协助综治主任工作,我感觉很光荣。平时只要他们有需要,我随叫随到!”村民润根儿自豪地讲述着自己加入治安巡逻队的感受。
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中,基层派出所处在维护社会治安、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基层社会治理主力军,更是夯实平安建设的“压舱石”。白海子派出所通过推行“警务区划”,打破原有的服务模式,为民辅警赋能,完成由“你上门寻求帮助”向“我上门主动服务”的转变,用热情打动群众、用服务说服群众,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戴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