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两级法院围绕“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目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司法保障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践行“更好、更人性化地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服务理念。
让非诉解纷高效率低成本近人情
在一起借款纠纷中,上诉人武某因高中同学付某投资需要,将5万元款项借给付某,其中35000元是武某向支付宝“借呗”平台申请的贷款,双方约定一年后归还本金5万元,期间利息按月支付;另外15000元的利息按月支付。然而,付某在偿还少部分利息之后,就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武某无奈之下将老同学诉至法院。该案经一审判决后,付某上诉到呼市中院。呼市中院随后通过诉调对接将该案移交委托内蒙古经济调解中心驻院调解办公室,启动二审案件诉前调解程序。调解员在了解案情后,经联系得知武某愿意接受调解的意愿。但此后调解员联系付某多次未果,后从其朋友处得知付某被确诊为抑郁症,且刚做完一个手术,还在恢复期,而付某本人因被人蒙骗,除了欠武某的钱,还有其他欠款已在执行中。得知老同学的现状后,武某表示同情并谅解。之后调解员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到付某,付某表示自己确实患病,并对逃避还款的行为表达了歉意。在调解员的建议下,付某主动联系武某请求谅解,双方在调解员的调解下沟通效果良好,武某同意付某暂缓还款,直至其身体康复工作后再分期偿还。双方达成一致后,武某方撤诉,同学间一场矛盾纠纷就这样止于诉前。
正如武某、付某矛盾纠纷案件一样,呼市两级法院针对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各类纠纷,除不适宜调解的案件外,积极引导当事人参与诉前调解,为群众提供高效率、低成本、近人情的非诉讼解纷途径。截至8月中旬,全市法院受理一审民商事案件37982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案件24917件,占比达65.6%,通过委派调解、专职调解等形式调解成功15611件,调解成功率达62.6%,平均每个工作日有百余件纠纷化解于诉前,非诉讼纠纷化解的优势深入人心,受理的民事一审案件相比2022年同比下降12.83%,诉源治理成效初显。
不断扩大多元化解纷“朋友圈”
按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在线调解要求,呼市两级法院与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司法局、团市委等8家单位共建多元解纷机制,不断扩大多元解纷的合作范围,让多元解纷机制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强。其中,呼市中院与市总工会共建“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成立了劳动纠纷诉调工作室,2021年至2023年,各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受理纠纷2343件,调解成功1044件,为职工追回经济补偿金等费用2311.38万元;土默特左旗人民法院建立人大代表调解岗,邀请旗人大代表参与多元化解,实地了解群众诉求共同参与调解矛盾纠纷。
日前,土左旗法院受理一起供热供需矛盾纠纷案,调解岗调解员第一时间了解得知,群众因房屋供热温度不达标,投诉得不到积极回应,对供热公司不满,遂不肯缴纳取暖费用。供热企业因用户未及时缴费,致使企业购煤资金流转困难,影响了正常供热服务。了解案情后,调解员一方面帮助供热企业健全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加强与供热用户的沟通联系,及时解决供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普法宣传,详细阐明恶意拖欠供热费的后果。在调解员的努力下,企业的实际困难得以有效解决,化解了供热企业与用户的纠纷。与此同时,土左旗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受到企业和用户的一致好评,当事人为该院立案庭和人大调解工作室送上锦旗表达感谢。
此外,武川县法院入驻县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将诉前调解融入全县社会治理工作大局,通过司法保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着力将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纳入法治轨道。
丰富形式培养高素质调解队伍
想让多元解纷机制发挥更大作用,配备一支高素质的调解队伍至关重要。
近年来,呼市两级法院积极培养高水平调解队伍,通过“以案代培”“集中培训”“线上课堂”等形式对调解员进行指导培训,今年以来开展各类调解员培训42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同时,两级法院全面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积极吸纳基层社会治理人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对于适宜在乡村、社区化解的纠纷开展在线委派,提供法律指引和司法保障。
赛罕区法院建立了“赛法调解”网络学院,邀请北京专业调解培训组织对法院特邀调解员和辖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基层治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线上课堂随时提供最新的调解培训资源,切实提升调解业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质效。作为该院升级诉源治理“12345”模式的有力抓手之一,“赛法调解”网络学院培训如今已经成为基层调解力量的孵化基地,定期的公开课更是面向群众开展调解制度和文化宣传,让调解成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
在培养高素质调解队伍工作中,托克托县法院的做法也亮点频现,该院依托环境资源保护法庭和伍什家人民法庭组建社区书记、网格员调解工作群,实现纠纷化解在“家门口”,切实为群众带去了便利。
将诉源治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以诉源治理为抓手,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再向前推进一步,从纠纷源头寻求纠纷预防的突破口。”本着这一理念,呼市两级法院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在基层基础工作中的保障作用,推动更多司法资源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目前,两级法院与辖区街道、乡镇等基层治理单位共同建立诉前调解工作站、诉源治理工作站70个。全市法院现有各类调解员357人,专家调解员26人,引入各类调解组织134个,专业调解组织24个,其中涌现出很多品牌调解室和优秀调解员。
杨予婷是赛罕区人民法院的一名优秀调解员,前不久,她接到法庭转来的内蒙古某地产开发公司诉购房者违约案。接案后,杨予婷在与被告曹某夫妇的沟通交流中,先是认真释法说理,随后详细了解了被告生活状况,得知二人经济困难但仍积极回应诉讼的态度。在面对原告进行调解时,杨予婷向其委婉转达,案中所涉房屋是被告前半生的唯一积蓄,如原告解除房屋买卖合同收回房屋,会导致夫妻二人生活难上加难,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杨予婷的一番话使原告态度缓和,表示同意不解除房屋买卖合同,违约金根据被告经济情况可以减免并且分期给付。最终,在杨予婷的调解下,该案于签署调解协议当日由被告给付原告3万元违约金,剩余6万元分期给付。经线上签署调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该起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获得了双方当事人的好评。
新城区法院在辖区金融机构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在乡村社区设立多元解纷站,特邀调解员入驻工作站,将诉讼服务延伸到社会治理最前线。清水河县法院在重点社区设立调解工作室,定期组织特邀调解员进行法治宣讲,摸排纠纷并化解于萌芽。玉泉区法院依托辖区历史文化优势,建立“塞上老街法官工作站”“昭君博物院法官工作站”,与景区管理部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推动旅游纠纷及时就地解决。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周年。呼和浩特市法院一直以来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矛盾新变化、努力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纠纷解决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局,努力创造具有首府特色的司法文明,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首府贡献法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