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赤峰市翁牛特旗东北部的海拉苏镇,总面积806平方公里,下辖4个嘎查、1个社区、3个分场,是翁牛特旗唯一一个牧区镇,曾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近年来,海拉苏镇在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为引领,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各民族凝心聚力,绘就了一幅草原牧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海拉苏镇党委召开会议,研究“三重一大”事宜。
筑牢政治基础
以党建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海拉苏镇坚持将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着力建强两支队伍,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海拉苏镇党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落实旗委、政府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理念,充分发挥好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揽全局、定方向、用干部、明思路、促落实,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地见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近年来,海拉苏镇党委以抓好建强村级党支部为重点,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在选准用好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上特别用心思、下力气,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全镇村级党组织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领农牧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牧区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该镇党委十分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村级党支部,让每个党员心中有使命、肩上有责任、手上有任务,让党员找到“家”的归属,全镇上下形成了“我是党员,我做到”“我是党员,我帮你”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处处看得见党组织的身影,让群众在一天天的变化中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
海拉苏镇党委书记宋立广说,实践证明,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升凝聚力、选好带头人增强班子战斗力、强化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引领力,就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牧区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让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主心骨”“领头羊”作用。
夯实产业基石
推进农牧业产业现代化
海拉苏镇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紧紧围绕推进农牧业产业现代化目标,持续做强做优两大产业,不断提升农牧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当地农牧民形象地比喻,肉牛为百姓“驮”来幸福,水稻为百姓开启增收大门。
近年来,海拉苏镇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和镇域特色,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全镇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公司+家庭牧场+农牧户”为发展新模式,以“少养、精养、集中养”为方向,以草畜平衡为基础,重点发展西门塔尔牛、蒙比利亚牛,在基础设施、饲草供应、改良繁育、资金扶助、技术支撑、龙头企业、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加大统筹协调和引导支持力度,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搭建肉牛产业发展共同体平台,实现产业的联建、联做、联动,形成了抱团发展闯天下的良好态势,培育和构建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海拉苏镇已成为全旗优质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全镇肉牛产业不断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迈进。截至目前,该镇共有肉牛养殖户1000多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92户,培育家庭牧场61家,打造人均养殖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专业村1个。如今的海拉苏镇,肉牛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正在为当地农牧民架起一座致富的金桥。
该镇党委、政府借助处于西拉木伦河与少郎河交汇处的地理优势,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为推手,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近年来,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8万亩以上,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7.8%,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8%,年均产稻米4万吨以上,现已成为赤峰市“红山稻”主产区。该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推动全镇水稻种植产业化、发展品牌化,水稻生产已成为当地种植业的主导产业。
海拉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朝格吉乐图说,西拉木伦河、少郎河在这里汇流,这里有目前中国牧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海拉苏水利枢纽,水稻全部用两河地表水灌溉,种植地域全部在含沙土地,水稻生产区域全部获得无公害认证,米粒饱满光亮、米香浓郁、味道甘醇可口,品质极佳,行销全国各地,更是首都北京最受欢迎的稻米之一。
突出人才支撑
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
海拉苏镇坚持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两大措施,不断打造一批发展乡村经济领头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海拉苏镇党委、政府首选做法就是打造乡土人才,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乡土草根人才服水土、接地气、易助人、善变通。近年来,该镇着力培育具有带动能力的乡土草根能人,通过办班培训提技能,带领能人进牧场、入田间,立足乡村产业基础和行业特点升本领,“一传十、十带百”,全镇新型职业农牧民已经形成规模,为海拉苏这片热土注入了无限生机。
近年来,海拉苏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邀请中国农科院、自治区农科院的专家学者和市旗两级农牧专家调研指导农牧业生产,开展培训,安排落实农牧业新技术、新项目。每次专家团队到来,镇党委、政府都安排镇里乡土人才全程参与,面对面学,手把手教,长知识,提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厚植文化理念
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海拉苏镇坚持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两大工程,让文化振兴成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不竭的精神动力。
海拉苏是乌兰牧骑诞生地之一,1957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海拉苏同时间组建了乌兰牧骑。海拉苏乌兰牧骑自成立伊始,始终坚持赓续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1965年10月2日,海拉苏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在成立35周年之际,文化部特别授予“草原明珠、艺苑轻骑”红色锦旗。还先后荣获全国、全区先进基层文艺院团等众多荣誉称号。
近年来,海拉苏镇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打造特色鲜明的乌兰牧骑品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农牧民群众在哪里,乌兰牧骑舞台就在哪里,不断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该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先后兴建了海拉苏发展展示馆、乌兰牧骑诞生地纪念馆、海拉苏镇游牧部落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场所,引导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争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倡导者、践行者、维护者,坚定不移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擦亮生态底色
让优美生态环境赋能乡村振兴
海拉苏镇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政策,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持续施行“引凌入沙”“以路治沙、切割治理”等措施,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保护屏障,全面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通过推广粮改饲、扩建棚圈、建青贮窖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实行舍饲圈养,转变传统粗放养畜理念,加快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同时,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集中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道路。
海拉苏镇党委、政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建立队伍常态管控、引进项目助力增效、党建引领全员参与”等措施,着力破解镇容村貌环境脏乱差难题,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家园,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该镇党委、政府让“枫桥经验”在海拉苏草原上绽放,建立政法党建联合体,上联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下融嘎查、社区、分场等社会各方工作力量,形成“一张组织覆盖网,共解难题烦心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农村牧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镇呈现出社会安定祥和、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