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烦心事,邻里之间有了小摩擦,请调解员来评评理;遇到解决不了的矛盾,在村里就能找到“明白人”理清事;涉企买卖遇到问题,在家门口就可以“面对面”反映诉求;行政纠纷有地儿说、有人管、有回应,自身合法权益有了更好保障……在陵水县,这些情况随处可见。
近年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善治理念,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的工作思路,建机制、定规则、搭平台、优服务,群众合理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构建起了专职化、多元化、全覆盖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
专职人民调解员郑昌连、胡庆春穿上黎族服饰,通过“双语”拉家常的方式进行调解。
打造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叫响“枫桥经验”之“海南模式”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有一群专职人民调解员,他们活跃在村(居)群众身边,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就地化解,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14年,陵水县率先在全省推行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制度,为全县行政村(居)委会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目前已实现全覆盖。此外,陵水县司法局充分发挥优秀人民调解员的模范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品牌化、专业化的专职人民调解队伍,打造了苏中法、罗尤珍个人调解工作室。
“苏中法和罗尤珍都是在2013年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10年来调解成功的案件超过千件。他们各自在农民工薪资纠纷和医疗纠纷调处领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口碑。”陵水县司法局局长刘文亮介绍说。
在陵水县,像苏中法、罗尤珍这样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共有265名,他们每天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方便、快捷、高效地调解矛盾纠纷,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值得一提的是,陵水县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司法部的充分肯定,被司法部誉为“枫桥经验”之“海南模式”,并逐步在全国推广“陵水经验”。
成立“包点法官服务站”群众在“家门口”化解纠纷
“人民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此,陵水县人民法院将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从法庭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努力做到前端化解、多元解纷,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今年5月17日、6月9日,陵水县法院“包点法官服务站”先后在新村镇盐尽村、群英乡南平居、本号镇芭蕉村揭牌成立。“包点法官服务站”的成立,标志着陵水县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服务群众方面又迈上新台阶,陵水县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也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
“包点法官服务站”成立后,陵水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服务站前沿阵地作用,抓前端、治未病,坚持能动司法,加强诉源治理,全面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纠纷化解等服务群众工作,主动协助基层调解组织进行矛盾化解,推动诉讼服务进一步下沉,全力打造具有基层人民法庭特色的多元解纷诉讼服务体系。
除了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普通民事矛盾,“包点法官服务站”还参与重大案件、群体性纠纷、突发性事件的调处工作,对有诉讼需求的困难群众,协调院里相关业务部门开展诉前调解,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挂牌行政争议调处中心
打造司法服务自贸港“样板”
7月13日、25日,陵水县行政争议调处中心先后在陵水县司法局、陵水县人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
陵水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肖峰表示,陵水县行政争议调处中心的成立,是推动实质化解行政争议、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扎实举措,也是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积极探索。
陵水县行政争议调处中心以化解行政争议为目标,以构建“渠道多元、资源集中、府院联动、各方协同”的行政争议治理大格局为着力点,形成“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多方参与”的多元调处模式,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讼在基层,推动矛盾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预防延伸。
据了解,目前,陵水县人民法院已经完成制定调处中心工作流程、组建调处人才库等前期准备工作,投入运行后将在实质性化解行政纠纷、降低“万人成诉率”等方面发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