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聚合力“七化”融合促共治
第1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17期:第1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5-10

守望相助聚合力“七化”融合促共治

--呼伦贝尔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工作综述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又是重大嘱托。2020年以来,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呼伦贝尔市掀起了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整体战、攻坚战。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总体部署,以“高位化”统筹、“融合化”治理、“多元化”参与、“立体化”防控、“实体化”运行、“智能化”支撑、“分类化”推进为实践路径,呼伦贝尔市着力打造“守望相助+社会治理”地域品牌。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干部群众对市域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关键制度机制普遍建立、基础平台力量普遍加强、各类矛盾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2022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9.33%,呼伦贝尔市在全区考核中位居第三名。

面向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登高望远 布局谋篇

呼伦贝尔市本着“立足长远,以创促建”工作思路,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以“高位化”“融合化”“多元化”为实践路径,探索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符合市情的治理体系,让社会治理有“魂”、有序、有力、有效。

“高位化”统筹。呼伦贝尔市将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实施“四级书记”统筹抓社会治理机制。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领导全市创建工作,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推进会、调度会30余次,制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清单等11个文件。各级各部门实现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覆盖、实运行,形成了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推进、四级联动的社会治理指挥链。在十四五规划中专题设置“市域社会治理”篇目,建立健全相关制度794项,结合党的二十大新部署,重点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四级联动、分类推进、分级考核、以创促建”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实施方案》,不断推动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融合化”治理。以基层治理为基石,以平安建设为目标,“五治”融合发力,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有效释放“乘法”效能。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全市划分6997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912名,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突出党建引领,做活基层治理“一盘棋”。推进“一网通办”能力建设,全面推行“综合一窗”受理,建立政务服务“跨盟市通办”,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全市794个嘎查村全部施行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制度。海拉尔区扎罗木得村、扎兰屯市向阳村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六个社区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荣誉称号。在社区、嘎查村配备法律顾问,培养“法律明白人”,引导居民养成遇事找法的好习惯。广泛开展诚信行业、单位等主题实践活动及最美家庭、见义勇为模范等评选活动,厚植道德底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步推进,守好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

“多元化”参与。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他们同基层政法委员、党员干部、政法干警、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等社会治理队伍,形成了专群结合、群策群力、多点联动的治理合力。疫情期间,探索形成“一体多元、平急结合”疫情防控工作模式,机关单位党员干部进网格,物业企业、居民骨干、志愿者广泛参与,筑起了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实屏障。积极探索社会治理“警民融合”机制,组建各行各业公安机关义警队28支468人,携手守护一方平安。充分发挥,引导其社会组织行业优势和自身特点,引导其主动融入基层治理,运行“党建+社会组织+公益”模式,精准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效能不断显现,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

强基赋能 善做善成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各类风险隐患可防可控可化解,实施“立体化”“实体化”“智能化”系列举措,在基层基础上落子求效,持续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让平安呼伦贝尔建设成色更足。

“立体化”防控。成立具有草原特色的“海东青”“赫力沁”骑警队,打造中心城区、毗邻黑龙江地区、牧业四旗地区、边境口岸旗市4个“一体化”政保警务圈,建立全市防范重大风险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点、线、面”立体化风险防控网。针对网络安全新形势新特点,着力构筑“防护屏障”“阵地屏障”“物理屏障”,强化网络安全壁垒,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紧盯群众关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整治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破解平安建设突出问题。反电诈工作实现“两升两降”,日均发案由历史高峰30起下降至3.6起。2022年,全市八类主要案件数同比下降12.13%,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22.5%,创历史最低。

实体化”运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实战实用实效导向,构建功能融合、服务多元、便民惠民的社会治理“主阵地”,让基层有载体有支撑。集中资源打造四级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机构融合联动,健全“两所一中心”联防共建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得到夯实。成立全区首家非诉讼纠纷调处中心,纵向建成四级非诉纠纷调处平台,建立旗市区级调处中心14个、苏木乡镇级141个、嘎查村级1136个,横向形成“1+18+N”非诉讼纠纷调解工作模式,即1个非诉纠纷调处中心、18个调解工作站、N个工作点,全市各级调解组织调解案件43475件、成功率99.7%,大量矛盾被调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智能化”支撑。以全市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建设利民智慧“服务圈”。以“1+1+1+N”模式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指挥调度平台,即一个市域云底座、一个密码资源池、一个城市业务赋能中心、N个应用功能,以“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倒逼行政路径重塑、治理方式创新。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与公安部门实现视频图像互联互通,政法机关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全面应用,“1+N智慧检务服务体系”、“情指行”一体化等现代警务运行模式、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一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104个法庭实现互联网庭审,科技赋能作用更加突出,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分类施策共筑平安

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针对全市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类型不同、发展方式不同、诉求多元等实际情况,通过“分类化”推进,持续构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守望相助+社会治理”模式,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在“家门口”。

在城区,推行“党建引领‘网格+警格+科技支撑+N’平急结合”治理模式。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创新“网格+警格”工作法,警网深度融合,激活为民服务最小单元格,发挥出“1+1>2”的治理效果。在农区,实施“大引领+大调解+大讲堂+邻里守望”治理模式,“有事找邻长、睦邻一家亲”成为常态,为打造平安乡村提供了样板。在林区,形成“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一体化”治理模式,地林同心协力、共谋发展,林区治安防范水平全面提升。在矿区,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驻区企业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模式,推进“三官两员一律”下基层,共建和谐矿区。在牧区,实行“党员中心户+新时代‘草原110’+‘千万工程’”治理模式,打造流动警务室、千座蒙古包哨所,招募万名“牧民哨兵”,成立“红袖标”草原110联防队,建立公共应急响应机制,构筑军民联防铜墙铁壁。在边境地区,探索形成党务联建、村务联谋、警务联抓“三务合一”治理模式,不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建立起以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为抓手、警务室和民警“村官”为纽带、辖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小阵地”“大党建”工作格局。

三年来,呼伦贝尔市不断擦亮平安底色,坚决守护万家幸福,刑事治安案件持续下降、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基层基础更加坚实,这是一份全市社会治理参与者、建设者的成绩单,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市情、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呼伦贝尔特色社会治理之路的实践成果。

黎明即起,孜孜为善;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按照“收好尾、谋新篇”总体要求,全市上下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扣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不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北疆稳定常筑长固,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可持续、更有保障,描绘好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呼伦贝尔新画卷。

(呼伦贝尔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