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面救援训练。
根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守望巍峨的大兴安岭,坐拥广阔的森林草原。这里年封冻期21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53℃,极端低温达零下58℃,是中国最冷的城市,素有“中国冷极”之称。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驻扎着一支忠诚驻守48年的铁血队伍根河市消防救援大队。
从人民“子弟兵”到冷极“守夜人”。一代代消防人历经峥嵘岁月的洗礼,薪火相传,团结奋斗,爬冰卧雪,无私奉献,忠实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
北疆远山林海的“守夜人”
从1975年建队到现在的近半个世纪,一批又一批消防救援人员将热血青春挥洒在这片热土,他们24小时执勤备战,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用守土有责的信念不断筑起保护“冷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坚强堡垒。建队的近半个世纪,虽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但根河市消防救援大队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始终未变,勇往直前、逆火而行的优良传统始终未变。一茬茬消防救援人员在大队荣誉室的墙上书写着矢志为民的奋斗历程,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的光辉业绩。
在大队全体消防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根河市消防救援大队荣获自治区“最美消防指战员集体”、自治区“五四红旗团支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殊荣。连续两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千家万户中国年》《为你辛苦为你忙》栏目长时间报道大队消防救援人员坚守“冷极”、忘我付出的真实情况。
勇闯火场的最美“逆行者”
根河市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在这里当消防员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从最冷的地方到“最热”的地方,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队员们常年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灭一场火之后,身上的衣服就冻得像“冰铠甲”。极寒天气还时常会把空气呼吸器面罩冻裂,大家只能忍受浓烟的熏呛和热焰的炙烤。往往一场灭火救援下来,嘴里残留着浓烟颗粒,浑身忍受着刺骨的冷,手脚冻伤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增强队员们身体素质,提高抗寒能力,提升救援本领,大队组织爬雪山、跑五公里等训练项目,将冰域救援训练等项目纳入冬季训练常规课目
48年来,根河大队在“冰”与“火”的淬炼中,先后完成多项灭火救援增援以及重大消防安保任务,用热血和行动在火场上书写“能打胜仗”的英雄凯歌,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族团结进步的“排头兵”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布冬霞猎民点,大队指战员和当地群众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民委老师为大家讲述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作为根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守护者,长期以来,该大队立足根河市民族工作特点,把消防工作与民族工作有效融合,共同推动。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在非遗传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等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乡内建筑多以木质为主,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发“火烧连营”和“家火上山”之势。对此,该大队深入研判消防安全形势,依托“民族政策宣传月”和消防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广泛开展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业务“互帮互助”、公益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与10个鄂温克族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定期入户检查火灾安全隐患,指导鄂温克族群众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截至目前,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连续8年没有发生火灾事故,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猎民们亲切地称呼大队消防救援人员为“特尼”,意为“舍己为人的人”。
2022年,该大队创新打造以“民族+蓝焰”为基础的志愿服务品牌“爱洒北疆使鹿部落”。从保护驯鹿文化、扩展非遗传播与传承渠道、强化猎民安全防范意识和改善猎民生产生活条件四个方面入手,切实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谋发展,项目荣获全区金奖、全国银奖,“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经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效开拓了“冷极”消防战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局面,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