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包头市坚持将“有解思维”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领域,面对治理难题,勇于破题、善于解题,通过“有解思维”,推动“难题有解、难题必解”,全市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现场观摩活动。
潘志荣工作室开展矛盾纠纷化解。
“小巷管家”开展培训。
成立校园反诈工作站。
“崔强聊吧”化解矛盾纠纷。
对“包头义警”开展培训。
法院工作站开展诉前调解。
大数据助力市域社会治理。
深入企业开展反诈宣讲。
开展培训工作。
坚持目标导向 把握工作重点做到谋事“有解”
一是抓顶层设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是否创建成功,关键在于高效有力的社会治理顶层设计。包头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把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把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作为地区、领导班子和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标准谋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细化、实化市域社会治理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地区、单位,确保工作全覆盖、全落实、全推动。
二是抓机制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任务是否压紧压实,关键在于建立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建立月调度、月监控、月通报工作机制。按月调度全市各地区、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对工作任务完成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组织全市各地区、各成员单位开展七次自查评估工作,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挂图作战方式,倒排工期,一项一项盯紧落实。建立全员培训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5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培训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网格员2万余人次,带动全市各层面、各领域提高社会治理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
三是抓调研督导。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的难点堵点是否摸清找准,关键在于开展靶向式调研督导。包头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实地研究推动解决“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网格化治理等重点工作。强化调研成果的总结运用,及时把调研中形成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办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制定出台《打造“一中心一网格一平台”夯实高质量建设平安包头基层基础实施方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工作方案》等重要指导性文件,多措并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包头市委成立五个督查组,多次深入全市10个旗县区、20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重点成员单位开展专项督查,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 盯住工作难点做到干事“有解”
一是项目化引领补齐短板弱项。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坚持把宏观“大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小项目”,每年确定十个重点创建项目,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实现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围绕社会治理基层基础薄弱问题,先后实施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网格精细化服务管理、“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等8个项目;围绕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短板,先后实施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24小时警局、政法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等7个项目;围绕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先后实施了服务群众“五室联动、五线联治”模式,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及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矛盾纠纷“四色预警”机制建设等5个项目;围绕基层平安建设不够深入的问题,先后实施了平安地区、校园、医院、家庭、旅游景区等系列基层平安创建项目。三年来30个项目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纵深开展。
二是规范化建设夯实治理基础。始终把加强综治中心、“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做为抓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的关键,下大力气全力推动两个中心建设提档升级。为全面掌握工作底数,对全市86个苏木乡镇(街道)、294个社区、527个村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和综治中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排,掌握工作现状。为加大综治中心覆盖率,制定统一规范的综治中心建设手册,开展综治中心建设达标活动,目前,全市综治中心覆盖率达100%。为有效拓宽工作思路,组织基层政法干部和社会治理工作相关负责人共185人,先后3次深入10个示范点,开展“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通过互学互鉴有力提升创建水平。全市创建了青山区社会治理中心、九原区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东河区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综治中心等一批高质量的工作中心。各级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有效整合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力量,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优质服务。
三是多元化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始终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突破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访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工作,全市两级法院共建立183个“法官工作室”,两级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全部挂牌运行,50个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或调解中心。
加强重点领域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全市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204个。积极打造调解品牌,涌现出“李书记工作室”“崔强聊吧”等81个品牌调解室。建立矛盾纠纷“四色预警”机制,把矛盾纠纷信息按照严重程度、处置难易等划分层级,分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四个等级,实现即时预警、及时分流、及时调处化解。统筹凝聚多方力量,以专兼职网格员队伍为主体,积极打造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队伍,开展“网格化+人民调解”工作,网格员担任人民调解员,推动工作触角向每个角落延伸,实现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2022年,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9%。
坚持结果导向 疏通工作堵点做到成事“有解”
一是在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赋能增效的有效途径。全市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全力扫除社会治理堵点,努力提高社会治理质效。大力开展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工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政务数据汇聚、开放、共享,全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已接入42个地区、部门,300类政务数据8831.25万条,累计形成人口、信用体系、民生保障等数据资产1.22亿条,实现百姓生活更便捷、政务服务更高效的目标。全覆盖实施“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上线事项4.66万项,包头市政务服务指标在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中取得最高分。加快建设数字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上下贯通联动的线上工作网络,目前已在东河区、白云区试运行。上线政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2022年上线案件数量达791件。
大力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自治区综合排名第一。加快推动各地区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建成昆区“智慧·昆都仑”平台、青山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治理平台、九原区“人和·九原”平台、东河区智慧集成平台、稀土高新区社会治理平台项目,包头市获评“2022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二是在加强群防群治队伍上下功夫。群防群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包头市坚持把群防群治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有效路径,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创新“包头义警”体系,吸收物业管理员、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民间救援队员等多种平安建设志愿力量组建“包头义警”队伍,参与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有效解决基层群防群治力量短缺问题,实现“一村(社区)一警一队伍,包头义警全覆盖”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义警3.3万人。开展“小巷管家”平安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广泛招募热爱公益事业的嘎查村(社区)党员、居民、志愿者等人员参与基层治理。全市各嘎查村(社区)每个网格都吸纳1至2名“小巷管家”,并为其颁发聘任证书,开展集中培训,佩戴统一发放的袖标等身份标识深入所在嘎查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全市1.2万名“小巷管家”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在打造特色亮点上下功夫。典型引路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包头市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领域市域社会治理经验,以点带面激活治理力量。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点多面广的实际出发,坚持分行业、分领域打造特色亮点,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化管理、群防群治等方面创新了一批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将社会治理点上的“盆景”逐渐转变为面上的“风景”。
围绕包头市认领的“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和“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两个版块,推广了电信诈骗、企业合规性审查、“免罚轻罚”柔性执法清单等工作经验,并在全国有关会议上进行交流。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与各大新闻网站、平台开展同步宣传工作,开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专栏,包头市工作经验在中央、自治区政法工作动态以及《长安》杂志、《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编印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汇编2册,汇编56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本版图片由包头市委政法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