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形象做人的榜样
第1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07期:第1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0-12

可敬的形象做人的榜样

——追忆慈父于兴海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我的父亲于兴海,原是内蒙古监狱管理局东部分局水电处的一名水利工程师,去世时年仅53岁。屈指算来,慈父已离开我们27年有余,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如今,我也快要步入“花甲之年”了。为人父母,我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更看到了父亲当年创业的不易。每每夜深人静或者亲友团聚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和谈起父亲,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历历在目,犹在昨日,他的精神品格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一路前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父亲用担当和奉献生动地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他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做人,怎样走好成长的道路,如何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他希望我始终保持笑对人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憧憬。

乌塔其监狱病犯监区民警于奕德回忆(一监区郭剑敏执笔)

1身处险境履职尽责

当年在保安沼地区三马架电站施工过程中,父亲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父亲穿着水鞋同工人们一起浇筑混凝土时,为了保证闸墩质量要求,父亲拿起振捣棒亲自施工,振捣棒因长期使用,绝缘胶皮出现漏电现象,导致水泥带电,父亲突然被电流击倒在地,说不出话来。情况万分危急,旁边的工人见状,立即用木棍将父亲手中的振捣棒打落在地,父亲这才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许多年后,听到父亲提起此事,我们全家人由衷地感谢当年那两位工人的救命之恩。事后,我同妻子特意找到这两位工人师傅,向他们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第二次是在1973年的秋天,那天,我亲眼看到父亲在乌兰电站值班。其实电站是不用父亲值班的,只因其他人都去搞“串联”了,无人顾及生产。父亲不放心,一个人连值了三天三宿班。电站机器的轰鸣声,让人根本无法正常休息,一连几天下来,父亲因劳累过度,不慎从二层楼的观测平台上掉了下来,昏死过去。直到家人去送饭时才发现,经医生抢救治疗,父亲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三次遇险是父亲在乌兰电站工作中发现了新问题,需要及时向上级汇报,恰好赶上有厂车回乌塔其镇,就顺路搭了个便车。当时的公路是土路,下雨一片泥泞,天晴就是坑包,道路非常难走,一路颠簸。途中,父亲不小心被甩了出去,幸好被单位同事发现后抬回了家中。父亲躺在那里,脸色憔悴,面如土灰,我害怕得瑟瑟发抖。父亲勉强地挤出一丝笑容,安慰我们说:“别怕,没事的,休息几天就好了。”就这样,我从小就被父亲这种不顾生死、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感染着、熏陶着,当然这种精神也必定会影响到我的一生。

2古道热肠温暖他人

父亲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总喜欢帮助别人,有时觉得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也正因如此,父亲与邻里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每次有邻居搬家,都会来家里向父亲恋恋不舍地告别。

父亲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次,父亲在出差途中,遇到了一个收废品的人。父亲看到废品车上放着一台废弃的收音机,同收费品的人商量后,就用少量的钱买了回来。父亲用水粉、亮油将收音机的外壳重新刷了一遍,又将收音机拆开进行了内部维修。经过父亲一双巧手的“捯饬”,收音机又能重新开始工作了,听着“方匣子”里发出的美妙声音,邻里的小伙伴们别提有多羡慕了。每天晚上6点半,小伙伴们都会准时跑到我家来听小说《隋唐演义》《杨家将》等,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快乐。那个年代每家孩子都多,经济条件差,没有几家有收音机的。为此,我打心底里佩服父亲,感到他非常伟大,能让一个“方匣子”说话。

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时时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慈爱。虽然他经常工作到很晚,有时候等他下班回家,我们已经进入了梦乡,但是我们的内心总能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温暖。记得有一次,我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去询问父亲,他不厌其烦,一遍遍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彻底将问题弄明白。至今每每想起,心里总是暖暖的。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依然是满满的愧疚之情,当初父亲工作那么劳累,回到家都没能让他好好休息一下,我们还总是打扰他,不停地问这问那,实在不应该。

3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当年父亲为乌兰七支口设计扬水站时,前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实地考察,精心准备,反复修改,终于制作好了工程图纸。原计划投资500万元的工程,领导通知预算太高需要削减,而且马上就要上监狱局党委会,要求尽快修改图纸。图纸修改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面对艰巨的任务,父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便立即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修改设计工作中。在简陋的招待所里,父亲不眠不休,一干就是整整三天,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终于赶在会前完成了图纸设计,将投资成本压缩到了三百多万元。

扬水站的修建,起到了内涝时泄水、干旱时提水的重要作用。就是这座扬水站,外表看着虽不美观,但质量却坚固可靠,它成功抵御住了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可见父亲的设计标准和工人们的施工质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1986年5月,由父亲担任总设计的乌兰七支口扬水站顺利建成。建设中,父亲凭着边设计边施工的过硬本领,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资金。工作中,父亲每天都同工人们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同工人们一起出力劳动,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清高的架子,时常总是一身水一身泥,其他干部、工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并亲切地说:“于总,你要住意身体啊。”可他依然是常常穿着沾满泥水的衣服,和衣躺在铺板上就睡着了。

他对待施工人员,总是平易近人,时常提醒大家把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放在首位。这就是父辈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当我们再看到这座壮观的排灌站时,仿佛仍能看到父辈们当年忘我工作的身影和建设者们热火朝天奋战的场面。

4精神感召催人奋进

我从小热爱打乒乓球。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球友告诉我:当年她哥哥在三马架电站上游岸边玩耍时,不慎掉到了正在发电的湍流中,情况十分危险。恰巧当时我的父亲正在电站周边巡视,他发现上游漂下一个溺水的孩子,距离闸门口水轮机栅栏越来越近,极有可能被卷入水轮机中。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父亲当机立断,一股激劲将电站护栏上的一根木杆奋力掰下,拿起木杆立即奔向溺水的孩子。这时孩子已被冲到了闸门口,父亲急忙把木杆搭在孩子手中,孩子用手紧紧抓住木杆。父亲用尽全力使劲往上拖,经过不懈努力,才慢慢地将孩子救了上来。孩子的家人知道后,万分感动,亲自上门表示谢意。但父亲却低调地说;“没什么,在这危急时刻,谁都会挺身而出的,不用谢。”

几十年后,当我听到当事人的家属娓娓叙述时,我被父亲的处世为人所感动。父亲从日常生活做人、工作与责任,最后直到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都是那么令人钦佩和敬重,他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精神财富和绵绵不尽的思念与回忆。

父亲一生清贫,走得悲壮轰烈。他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绰尔河畔的这片黑土地,他还没能看到现在的富饶丰美,但他的建筑作品始终能够穿越时空,陪伴着他的理想,默默地为这片黑土地“发光发热”。

父亲,儿女没有忘记您,这片富饶土地上的人们没有忘记您,您未完成的事业,后继有人;您憧憬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绰尔河畔这片土地如今日新月异,百姓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父亲,您安息吧!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