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多元解纷总联动打造诉源治理“同心圆”依托“一体化”优势  构建“大平安”格局
第10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57期:第10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1-11

深化多元解纷总联动打造诉源治理“同心圆”

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高效司法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报记者金丽通讯员安滨贾丹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原以为这件事必须到法院立案后才能解决,没想到现在我们老百姓不用打官司又不用花钱也能解决问题,真是太好了,感谢你们啊……”近日,赵女士激动地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法院法官说道。原来,赵女士等多名离职员工因公司拖欠工资一事来到法院准备起诉,法官认真审查材料后,考虑到该系列案件虽然人数众多,但事实清楚、争议焦点明确,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采取诉前委派调解的方式顺利解决了该起纠纷。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两级人民法院突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重点环节,着力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非诉纠纷解决途径,有效激发“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

法官工作站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澈力格尔摄服务大局

构建多元共治共享新格局

建立健全基层解纷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域特征,构建以基层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为主体,纵向延伸至乡镇、村,横向对接基层治理单位、基层党组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形成村—乡镇—基层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三级路径,及时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针对金融、教育、环境、房地产、医疗等行业领域及具有地区特色的涉三农领域多发易发纠纷,积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及产业园区研究源头治理举措,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诉非衔接机制,统一类型化纠纷赔偿标准、证据规则等,形成内部和解、协商先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挺前、诉讼托底的分级化解模式。

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协同作用。拓宽与政府部门对接途径,加大与人民调解、行业专业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仲裁、公证等衔接,凝聚诉源治理合力,强化社会纠纷源头治理,将传统“无诉”文化融入现代法治文明。建立“法官+民警+司法干警+网格长+N名人民调解员”的“4+N”工作模式,加强数据协同共享。同时,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释明多元解纷优势、引导诉前调解等方面的作用。

精准发力

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依托“法官工作站”提升“三进”效能。把党的组织优势转为治理优势,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在党群服务中心、乡村街道、企业园区等建立“法官工作站”,创建“无讼乡村”。“网格法官团队”采取值班值守与线上联系相结合的模式,以“网格+调解”“网格+法律宣讲”“网格+巡回服务”等方式送法上门,做到办理一案、化解类案、教育一片。

充分运用调解平台多元解纷。邀请本辖区综治中心、非诉调处中心、工会、妇联等基层社会治理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五老乡贤等基层解纷人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于涉牧区纠纷,通过平台分流至嘎查或基层解纷人员实时进行化解、调解,并提供法律指导等服务。通过在线方式集约集成基层解纷力量,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实质性化解。

积极入驻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参与党委政府牵头的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根据中心工作部署及法院职能作用,因地制宜指派诉讼服务、速裁快审人员入驻中心,指导调解,进行司法确认,并提供相配套的便民诉讼服务,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目前,呼伦贝尔两级法院共建成人民调解平台74个,全市596个调解组织、512名调解员入驻,调解纠纷类型覆盖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纠纷等多个领域,设立家事调解、人民调解、律师调解等调解室50个。两级法院诉前调解案件42317件,新收诉讼案件呈下降态势,诉源治理成效凸显。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