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共生共荣手牵手共进共赢
第1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02期:第1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9-25

心连心共生共荣手牵手共进共赢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金丽通讯员刘金柱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像莫力达瓦山与诺敏河水一样山水相依,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生生不息──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旗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旗26个民族沐浴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传承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将莫旗建设成为了今天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温暖家园”。

发挥民族优势 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中,莫旗3032名少数民族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占全旗干部人数56.25%的少数民族干部,利用自身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常态化开展和持续推进。

今年8月10日,莫旗召开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总结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的成绩、表彰各界先进典型。会议为6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0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0个使用民族语言模范集体、20个使用民族语言模范个人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多年来,莫旗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集体,其中,2017年,受国务院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共4名,受自治区表彰19名,受呼伦贝尔市表彰的共11名。其中,杜瑛芳(鄂温克族)在莫旗创建全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工作中成绩突出,孟铁英(达斡尔族)是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先进代表,宫静(汉族)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出重要贡献。

在民族团结事业中,莫旗坚决执行大立法监督、政府执政为民、政协民主协商制度,全旗各条战线以民族团结为荣、各行各业以民族团结为先。全旗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全旗科级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52%,占比逐年提高;旗级人大代表中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代表分别占比35.3%、5.9%、3.2%,少数民族同胞在民主政治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为自治旗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政治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旗各族干部深入组织群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集中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深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

打造“特色村寨”共建美丽繁荣家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莫旗地方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莫旗民族宗教事物局累计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项目410个,项目惠及5万多人口。目前,全旗已有76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其中,腾克镇怪勒村经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怪勒村位于腾克镇政府所在地,坐落在嫩江流域的西岸,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841人。“111”国道由南向北贯穿怪勒村,成为拉动人流、物流的有效经济纽带。

在这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尊重并延袭达斡尔族居住历史和习惯,根据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沿岸建设的村寨和房屋结构,怪勒村的村屯和住房(主房)主要座北朝南而建,主房庭院两侧为厢房,或盖仓库、庭院,四周围有木质栅栏或篱笆。房屋为土木结构,用松木或桦木做屋架,以沼泽塔头挤垒外墙,里外抹泥。屋项铺着编织在一起的细柳枝,成为房盖,上泥苫草,平整、保温。同时,建设住房空间较大,正面每间两扇窗是两三厘米小格组成的木窗,多开有西窗,确保采光充足,室内砌建三铺大炕,三米高一米粗的烟囱立于主房东西两侧。现在,怪勒村里居住着传统民居140户,一部分集中于村东侧,一部分集中于村北部,一部分散落在村内,占村镇居民51.8%。

在党的民族政策普照下,今天的怪勒村,早已实现了自来水、电、通讯、网络、水泥路全覆盖。依托腾克镇,该村建起了怪勒哈德景区、达斡尔族民俗村及陈列馆等景点。加上紧邻尼尔基镇、齐齐哈尔五大连池和北魏石窟一嘎仙洞这一呼伦贝尔旅游黄金点上,该村已成为典型的达斡尔族民俗生态度假景区,吸引着四方游客。

怪勒村发展特色野猪养殖,供游客观赏、食用;野猪肉后期加工也逐渐完善,野猪肉干、狍子肉干制作工艺均已成熟。目前,该村已实现牧业年度牲畜存栏0.9万头(只);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粮食总产量达2.2万吨。

和建设怪勒村一样,自2014年以来,莫旗旗党委、旗政府将7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帮扶内容,广场、路灯、边沟、民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底,76个民族村均已完成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

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交流交往交融

1632年,沙俄入侵,达斡尔人从鄂嫩河迁居至诺敏河畔,1721年建村,一直定居至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为保护传承、弘扬达斡尔族文化,莫旗旗委、旗政府和民宗局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扶持建立了“歌恩一兰”达斡尔族非遗基地,成立了纳文慕仁社区民俗手工艺工作室、莫日根民族工艺开发有限公司等民族手工艺品开发、设计、制作企业。

达斡尔族一直热衷于开春时节采柳蒿芽(一种野菜),跳鲁日格勒,进行劲力比赛、打曲棍球,这些都已家喻户晓,传承至今。“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的统称,在当地文化机构和老一辈传承人的努力和发扬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曲棍球运动已经走向世界竞技场,实践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

作为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尤为重要。多年来,莫旗旗委、旗政府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公民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在第一中学、民族中学、第二小学都均开设“达语”课,并向社会提供无偿听课服务。同时,审判机关也努力探索,全力保障少数民族当事人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此外,在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中,莫旗对“三少”民族考生施行加分的优惠5分政策。

莫旗还十分重视民族宗教蒙古语文工作,每年拨出民族事业费、民族古籍收集经费、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达斡尔资料集等专项经费,全旗民族宗教蒙古语文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为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基础,积极落实民族差异化政策,按照“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要求,莫旗积极实施民族地区实施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各族群众共进共荣共赢。在学校,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开发校本教材,学习达斡尔民俗文化,开展达斡尔族文化教育社团活动;学习和传承达斡尔民族语言、歌舞、说唱、剪纸、围鹿棋、哈尼卡制作等非物质文化,着力实现互学互帮互促。创建了社区“达斡尔族民族工艺品基地”,大力弘扬并传承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完善社区少数民族服务机构设置,开设“民族语言服务窗口”;成立社区呼兰那热艺术团,组建舞蹈队、健身队、合唱队、秧歌队等文艺队伍,经常性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开通社区“便民服务站”,全面推进一站式服务,通过社区活动、社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群众彼此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在企业和机关通过开展接地气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着力实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深植于各民族群众心中和该旗发展进步的历程中……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