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电商购物节刚刚过去,各大电商平台相继推出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在充斥着定金、满减、打折券等字眼的购物节中,消费者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从12315平台的投诉单中寻找答案。
食品遇“变质”尴尬
2021年5月,李先生在某购物平台一家食品店下单购买了一袋血肠,收件后发现血肠已经变质,随即要求商家退货退款,没想到遭到了商家的拒绝。
明明标注了“七天无理由退货”,但即便商品已经变质,商家都不接受退款的要求。李先生认为,该商家没有履行承诺的行为已经构成欺诈消费者,带着怒气,李先生拨通了投诉电话,希望商家尽快办理退货退款。
后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最终商家为李先生退款。
节日惊喜打折扣
5月初,路女士通过微信联系到一家花店,选购了一款“母亲节花束”,想要给母亲一个节日惊喜。
节日当天收到快递后,路女士发现物品与商家承诺制作的成品图片不符,花品的种类与总数量对不上,便联络花店沟通解决。商讨过程中,商家始终回避问题,只承诺以后有订花需求会补偿路女士。但路女士认为,母亲节是很重要的节日,也是花品销售热度很高的一天,但商家不应以此为借口降低商品质量,以次充好,既降低了顾客的好感度、又丢失了平台的好评分,还让自己因对花束不满意而感到遗憾,希望商家尽快办理退款并在平台致歉。
乌海市海勃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办该投诉后,与商家取得了联系,最终双方协商退款。
“强买强卖”拒收难
去年中秋节期间,王女士在购物平台某食品旗舰店购买了月饼礼盒。订单确认后,王女士迟迟没有查到商品的发货消息,联络商家催促,收到的回复也只是会尽快发货。之后便是看到已发货但没有物流消息的界面,在与快递公司多次沟通后,王女士才得知因商家缺货,包裹并未发出。王女士立即联系商家明确表示,若商品缺货,希望商家尽快办理退款;若商家延迟发货,自己会拒收货物。但商家仍然在延迟时间后发货,并在王女士拒收后,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王女士选择了投诉。
经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商家为王女士退款退货。
“强制退款”很抓狂
今年春节前期,罗女士趁着零点优惠“淘金节”在限时店微信小程序上抢购了一条休闲裤,付款完成后,便心满意足地等待商品到货,谁知第二天一看,该订单在付款十分钟后就被商家单方面取消并强制退款成功了。一腔期待化为不解,又不甘心被强制退货,罗女士便向12315平台进行了投诉,她认为该店铺违约,要求恢复订单正常发货,并按照订单总额的30%进行赔偿。
经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与双方进行沟通后,双方同意自行协商处理。
网购运费险“不保险”
因“双十一”期间网购的裤子不合适,吕女士按照售后流程进行退货。快递员上门取货时,吕女士被告知运费需要自己承担。看着商品详情页上“含运费险”的字样,吕女士很不解。
联系商家后,商家表示,不能以商品简介为准,日常销售是不含运费险的,所以退货运费必须由买家承担。店铺界面标明的运费险却被告知不作数了,吕女士认为,这显然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虽然金额较小,可销售行为失当却不能接受,于是进行了投诉。
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介入和沟通下,商家最终退还吕女士10元运费。
类似的购物体验还有很多,据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数据统计,2021年至目前,涉及网络购物类投诉共567起,具体投诉类别有商家不履行义务、虚假广告问题、售后三包问题等等。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梅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享受“购物狂欢”的同时,要理性对待促销宣传,提高警惕以防被骗。尽量选择经营规模和交易量较大且评价较好的购物网站及店铺,如接到自称“平台客服”“某商家”的电话或信息,以退款、快递受损理赔、产品召回等理由添加微信、Q Q的不要轻易相信,及时拨打平台官方电话或者通过平台官方聊天工具核实,不点击陌生链接,不要将个人身份信息、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透露给陌生人,避免陷入网络诈骗。如在网购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先行与经营者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拨打平台经营者所在地辖区的12345、12315热线或向当地消协组织反映,也可以登录全国12315平台网站、小程序、公众号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