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中国公证协会与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构建全方位、综合化、多样性的公证养老法律服务体系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推动社会化养老模式实现突破性进展。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据了解,我国老龄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老年人口总量高达2.2亿,其中退休人员已达9800多万,现有老龄群体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难以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公证机构是由国家专门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的司法证明机构,能够以其突出的专业优势、极强的社会公信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在养老法律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同时,公证机构在家事公证法律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再婚、监护、财产传承、公益行为、纠纷调解等常见问题。
2021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早,李先生和李女士携手走进了内蒙古自治区公证处,值班公证员曹某某接待了两位老人。经询问得知,李先生于20年前丧偶,与配偶共生育两个子女,目前均在外地,平时也从来不和李先生来往。在李先生提出想和他们一起生活时,却被子女无情拒绝。李先生在万念俱灰的情形下,找到了一家保姆公司,公司安排李女士与李先生建立了雇佣关系,负责照顾李先生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女士照顾了李先生将近20年,日久见人心,现在李先生已完全信任李女士。最近,一档法治节目中介绍的有关意定监护的法律问题引起了李先生的注意,他考虑到自己现年已经81周岁,子女一直对他不闻不问,前段时间他受伤住院需要有家属签字的时候都没有人能签字,那么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发生昏迷、认知能力衰退、身体障碍、或是生病住院等完全或部分丧失行为能力时,该由谁来处理自己的事务和照料自己呢?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李先生对意定监护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事宜想进一步寻求专业人士进行解答和帮助。公证员曹某某耐心细致地聆听了李先生的“故事”后,详细地把意定监护的法律意义、法律风险和法律后果向李先生和李女士做了说明和解释。李先生和李女士对意定监护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两位老人决定回家商量后再决定是否要做意定监护公证。
两周后,李先生和李女士再次来到了公证处,希望能为他们办理意定监护协议公证。依据双方的申请,公证员曹某某根据李先生和李女士的真实意愿,为其起草了意定监护协议,内容涉及委任监护的目的、监护人选、监护起始、监护职责、财产、身体限制、监护费用支出、监护责任、监护登记等内容。随后,公证员曹某某对上述协议书进行了公证,并对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和办证行为进行了录音录像。当李先生拿到公证书后,对公证员曹某某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李先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觉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还和李阿姨打趣道:“今天中午咱们去下馆子,我要多吃一碗饭。”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老年人养老照护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关于老年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方面的公证法律需求不断增多,公证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当事人咨询:其家人突然失能,为了给其医疗救治和生活照料,家人想领取失能家人名下的存款或者是出售其名下的房产,鉴于失能者无法表达其真实意思,也无法委托他人办理取款或者出售房产事宜,给很多当事人造成了困扰。随着2021年1月1日《民法典》的正式实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正是对我国老龄化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作出的积极回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意定监护协议公证有利于当事人意愿的真正执行,减少家庭纠纷。公证机构依法行使公共职权,代表国家间接干预私人生活,通过发挥沟通、服务、证明、监督职能彰显公证价值,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意定监护协议公证也有利于重新建立类家庭关系,满足成年人突然失能时的生活事务处理,或者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医疗救治、精神慰藉需求、财产管理及死亡后的丧葬等事宜,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养老观念,乐观看待晚年。意定监护协议公证适合于所有愿意提前安排和规划自己在失能时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成年人。特别适合那些失独、空巢、鳏寡孤独、丁克家庭以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老年人,有利于真正实现安心养老、体面养老和智慧养老。
公证不仅仅是参与其中的一个环节或部分,而是将养老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打破碎片化和机构壁垒给养老带来的难题,对于推动社会化养老模式实现突破性进展,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养老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公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