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有荷花,田里有稻苗,水里有鱼虾,岸上有农家……八月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贺成泉村,空气里散发着稻谷的清香,盛开的荷花在微风里摇曳,成群结队的鸭子在稻田里穿梭,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来到这里,赏花、观稻、品鱼、尝虾,感受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这一切,都得益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得益于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坚实法治保障。
近日,中国长安网、内蒙古长安网、《内蒙古法制报》联合开展了“走进乡村看小康、平安之星话平安”大型网络直播活动。直播活动中,主持人走进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贺成泉村和大城西村,聆听村民们讲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中央政法委6月“平安之星”张俊和“平安之星”候选人巴斯琴为村民们送去实用、有趣、接地气的普法宣讲;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崔剑为网友们在线解答法律问题。通过直播,向广大网友展现了美丽新农村的发展新风貌,展现了我区政法干警为建设平安中国、守护百姓平安的生动实践。
张俊为贺成泉村村民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巴斯琴为大成西村村民做普法宣讲
土右旗司法局法制办主任崔剑(左一)在禧年农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张俊走家串户做调解
现代化农业设备
现代化农业设备
畅通安全路幸福奔小康
沿着省道315线由东向西行进,两边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田野,贺成泉村就在省道315线南侧。一条条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墙上一幅幅美丽的手绘图,大院里整齐摆放的农具,村里的点点滴滴都映射出村民们幸福的生活。贺成泉村是自治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典型的一个缩影,更是土默特右旗大力实施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谁能想到,现在生机勃勃的贺成泉村曾经土地盐碱化严重、以沿黄生态脆弱村而出名。近年来,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立足农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结合乡域实际提出了构建“一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即打造沿黄风情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现代农牧业提升区、商贸物流转型区。按照统筹城乡、回归自然的发展思路,明沙淖乡依托贺成泉村的沿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休闲农业为内涵,着力发展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主的黄河渔村田园综合体。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在,贺成泉村共有村民1730人,但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和众多农村地区一样,贺成泉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务农。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三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载人,驾车穿拖鞋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平安之星”、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赛罕区大队大队长张俊立足交通警察的本职工作,在通过前期走家串户调研后,为贺成泉村的村民们开展了一次生动的交通安全宣讲。
宣讲中,张俊结合近年来发生在农村的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分析事故原因,讲解了三轮摩托车无牌无证、拖拉机非法载人、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向村民们宣讲了交通安全出行常识、普及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身边事”警示“身边人”,使村民知法、学法、懂法、守法,安全文明出行。张俊告诫村民要坚决杜绝酒后驾驶、三轮车违法载人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在宣讲现场,张俊还带领民警现场发放了农村交通安全手册,并着重讲解了驾乘车辆如何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和使用安全带,引导农民朋友驾乘摩托车、电动车出行时自觉戴好安全头盔,驾乘汽车出行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做好自身防护。
“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交通安全意识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张队长的讲解,我发现我之前的很多想法、观念都是错误的,以后外出时我一定要注意安全,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村民王大爷感慨道。
法官进乡村普法零距离
在张俊的交通安全宣讲结束后,记者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距贺成泉村15公里左右的大城西村禧年农场。自2008年从事农业服务以来,禧年农场努力打造“精准惠农、科学兴农”服务战略,目前旗下有包头市禧年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土默特右旗天惠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治区示范社)等7个合作单位,2021年被授予“包头市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也是民革内蒙古区委会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禧年农场的创始人张蒙恩是土生土长的大城西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和妻子在鄂尔多斯市创业并小有成就。2007年的一次回家探亲彻底改变了他的事业和生活。
“当时,我回到村里,看到年迈的父母还在辛苦种地,我想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可是父母说,不管城里条件多好,还是喜欢守着地、守着家。再看看乡亲们并不富裕的生活,我百感交集。也就在那个时候,我萌生了回家乡发展的想法。”张蒙恩说。
经过前期对村里情况的了解和调研,2008年,张蒙恩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故土,开始了他的再次创业之路。从和村民一起购买优良的种子和化肥,一起种地,到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开展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大型农机服务、农资销售等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张蒙恩的禧年农场已经发展成为集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农副产品冷链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农村养老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该村村民也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村民张大爷回想起这些年的变化,喜悦的笑容溢于言表:“十多年前,家里很困难,仅有的几亩土地种的是玉米,每年的收成刚够家里的吃喝,连病都不敢生,其他的事情更不敢想。”后来,在张蒙恩的帮助下,张大爷的几亩地种上了甘草、黄芪,这些药材的年收入远远超过了种植玉米所得,现在的年收入是十年前的10倍。
“现在我自己也不用种地,全都靠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服务,而且他们还给提供销售渠道,我再也不用为自己的几亩地的种植、收成操心了。再过几年,我就住进村里的养老院,和村里的老乡们一起养老。”张大爷感慨道。
直播中,“平安之星”候选人、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巴斯琴就赡养问题为村民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普法宣讲。
巴斯琴首先分享了两个关于赡养方面的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法律规定,又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后果。
听了巴斯琴的普法宣讲,村民李大爷感叹道:“法官讲得没错,我们更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我们,而不是回来给我们塞些钱,没待一会儿就走了……”
“‘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同样重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对子女经济供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老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涉及‘精神赡养’的案件数量也有所上升,该类案件执行情况远比给付金钱的案件要难得多,且强制执行远不及主动履行效果好,希望‘常回家看看’是子女们发自内心的行为,而不是强制执行的结果。希望所有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多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巴斯琴最后总结道。
调解“有温度”在线答疑惑
从贺成泉村到大城西村的路上,土默特右旗司法局法制办主任、“全国人民模范调解员”崔剑讲述了他从事22年人民调解工作中解决的典型纠纷。
去年,85岁高龄的李奶奶找到崔剑说,老伴儿去世后,家里的两个子女要分她和老伴共有的一套平房,三个人闹得不可开交,想找崔剑调解。崔剑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到了分房背后的真正原因。原来,在李奶奶老伴去世之后,李奶奶将手头的一部分现金给了一个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得知后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一气之下,就要行使自己的继承权,单独处置继承财产的处置权。“其实,分房并不是孩子的本意,孩子真正的心结是,他想得到公平的母爱。”崔剑说。
在崔剑的帮助下,李奶奶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长谈,打开了积压在母子之间的心结,孩子们放弃了继承权,并办理了公证。最后,李奶奶获得了房屋的继承权,缓和了与子女的关系,安度晚年。
今年,村民老李种植黄芪,邻居老张种植玉米,因老李种植了黄芪,影响老张农药除草,老张多次与老李沟通未果后,自己在认为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向自己耕种的玉米地喷洒农药,致使老李种植的靠老张地边的黄芪受损,双方发生纠纷,找到崔剑寻求帮助。“该案损失不是很大,但是双方的争议非常大。”崔剑解释道。
崔剑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向老张和老李讲解了各自的权利和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后,双方握手言和。
直播过程中,一些网友们在互动评论区也向崔剑提出问题:“公证继承的效力是不是最大的?”
“以前,公证继承的效力是最大的,但在《民法典》颁布实施后,《民法典》第1142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同时规定,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民法典》删除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体现了对遗嘱人真实意愿的尊重。”崔剑回答说。
在讲述案例和解答网友提问的同时,崔剑也分享了他从事调解工作的心得:“在农村的纠纷中,大部分是法律的纠纷,更是情感的纠葛,所以在调解的时候既要用法,又要用情,只有做‘有温度’的调解,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让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平安建设,人人有责。让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护航乡村振兴,擦亮美丽乡村‘底色’。”崔剑如是说。
观看直播回放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