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身边的“南丁格尔”
第0809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145期:第0809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5-12

致敬身边的“南丁格尔”

——来自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优秀护士忠诚守护生命的感人故事 

本报通讯员●毛胜涛●赵彬●顾鑫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题记

一身戎装的郑丽莉。

表彰坚守护理岗位30年优秀护士长。

分享荣誉背后的故事。

传授帮带护理经验。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生命守护。

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血液净化室里,有一群与患者“共筑生命桥梁”的白衣天使,她们把患者当亲人,把守护当使命,用真情大爱驱散病魔笼罩的阴霾,照亮共克时艰的信心,成为无数患者心中的“南丁格尔”。

在第110个护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跟随护士们的工作足迹,倾听患者的内心声音,探寻平凡背后的感人故事,体悟白衣天使的守护大爱。

初心

清晨,一缕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穿过高楼大厦,暖暖地照进医院的每一间病房。

每天这个时候,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郑丽莉护士长都会早早来到医院,几十年如一日。如今,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她依然默默坚守着。

面对笔者的采访,郑丽莉的思绪飘到了39年前。“刚刚穿上梦寐以求的圣洁白衣时,就立志要成为技术过硬的好护士。”郑丽莉说道。

1982年7月,郑丽莉从战士走上了护士岗位,护理知识的“空白”成为她实现人生理想的“拦路虎”。为了早日掌握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郑丽莉不断给自己“加码”。白天跟在医生和老护士身后学经验,晚上拿着书本在宿舍里学理论,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拜师学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丽莉成为了总队医院第一名护理专业大专生。几十年过去了,郑丽莉对自己刚刚从事护理工作时的学习生活仍记忆犹新。

1995年6月,刚刚晋升外一科护士长的郑丽莉,参与抢救一名患有胆石症和胰腺炎的基层干部时,她细心地为病人做基础护理,制定护理计划,术后最危险的24小时一直陪护在病人身旁,观察术后反应、记录生命体征。接下来的20多天,郑丽莉偶尔在深夜回家一趟,拿点换洗衣服,看看熟睡的儿子,就赶紧返回医院。

一天傍晚,她刚上小学的儿子把电话打到了值班室,哽咽地说:“妈妈,我想你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宝宝乖,妈妈这有个病人急需照顾,你要听爸爸的话,等几天妈妈回去给你奖励……”郑丽莉心头一酸,便匆匆挂断电话,她不想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哽咽声。此时,泪水已经流满郑丽莉的脸颊。

谁不想一家团圆,只因心中深藏着人间大爱,才毅然选择了生命的守护。走出值班室,郑丽莉赶紧擦干眼泪,平复情绪,重新回到属于她的工作岗位,默默坚守,直到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病人及家属的赞扬和肯定,他们送来的锦旗让郑丽莉倍感温暖:“白衣天使写大爱,真情付出护健康!”领导和身边的同事也给郑丽莉竖起了大拇指。

也是从那时起,郑丽莉对护士长这个岗位有了新的认知。有人说,护士带了“长”,就能轻松一点,指挥科室的护士干就行了。她却说护士长既是科室护理工作的带头人,也是护士的代言人,就应该带着护士用爱心和责任心照护好每一位病人。

有一种考验叫“换岗”。1999年12月,就在郑丽莉在外一科护士长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时,医院进行了岗位调整,她被安排至血液净化室工作。

“岗位变了,任务换了,但自己‘守护每一名患者’的初心不能变。”郑丽莉暗暗告诉自己。

“从守护生命角度来说,血液透析的责任更重。”郑丽莉坦言,以前是普通外科,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每天按照医嘱护理好病人就行了,后来做血液透析,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的危险性都很强,很多都是别的科室接触不到的新技能,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岗位变换一年后,郑丽莉凭借着那股勤奋好学、永争第一的拼劲儿,再次成为全院最优秀的护士长之一。

成长

“只有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才能干好护理,守护好病人。”这是血液净化室第一任护士长留给郑丽莉的一句话。39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技术等级如何晋升,郑丽莉都始终遵循这一理念奋勇直前。

病房是护士历练的战场,走进病房,就是进入战场。2003年,“非典”就像一个不速之客,迅速席卷全国,令人“谈非色变”。“当时医院已经停止收治病人,只有血液净化室还在正常运行,因为透析患者不能暂停治疗。”郑丽莉说道。

一天,一名身患尿毒症的急诊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情况十分危急,必须马上进行透析。“我是护士长,让我来!”郑丽莉毫不犹豫地冲到了最前面。

当时进入血液净化室要穿戴三层防护服、三层口罩、防护手套、护目镜……由于天气炎热,穿好整套装备,汗水已经悄悄滑落脸颊。

“呼吸困难,伴有心衰!”看着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郑丽莉争分夺秒为病人预冲管路、内瘘穿刺、设脱水量……一道道看似娴熟的操作,穿戴着全套防护服做起来却十分费劲。经过4个多小时的透析,病人的病情开始好转。郑丽莉走出血液净化室时,里面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当时情况危急,我们在外面都替护士长着急。”一名护士回忆说。

“当时害怕吗?有没有想过万一感染了怎么办?”

“说实话,当时心里还是挺害怕的,特别是与病人接触的一刹那,脑子里一片空白,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救人,自己慢一秒钟,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郑丽莉爽快地说道。

生命的呼唤,更能激发护理人员不畏生死向前冲的力量。如果不是参与抗击“非典”,郑丽莉也不会想到自己会那么勇敢。“选择了护理,就选择了守护,就要用生命守护生命。”这是郑丽莉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有一次,一名叫高宏伟的患者提前约好第二天上午做透析,结果却没按时来,郑护士长打电话联系,始终无人接听,一直连续拨打十多次之后,患者才接通电话,有气无力地说自己摔倒了,意识很模糊。”一名护士告诉笔者,当时情况十分危险,郑护士长一边告诉他自救方法,鼓励他保持清醒,一边联系医院救护车。庆幸的是,救护车及时赶到,患者转危为安。

事后,高宏伟感激地说,“自己摔倒后头晕目眩,恍惚中听到了电话铃声,如果当时没有这个电话,可能就‘睡’过去了,是郑护士长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救了他的命。”

无数次的临危受命,日复一日的无私守护,让郑丽莉“做南丁格尔精神传承人”的愿望在工作中逐步实现。从一名普通护士到现在技术五级的护士长,她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护理工作30年荣誉奖章”,被内蒙古自治区表彰为“三八红旗手”,被总队推荐为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被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妇联授予“优质护理耕耘奖”……

随着荣誉的增多,默默无闻的郑丽莉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第106个护士节时,内蒙古日报和内蒙古法制报专门介绍了她的事迹,称她为“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赞扬她“坚守一线用爱守护生命”。但郑丽莉却说,比起媒体的宣扬,她更愿看到的是患者病情的好转和家属的微笑。

守护

“什么是守护?”“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本能,是护理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点亮生命希望的爱心……”每次血液净化室来了新护士,郑丽莉都会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始她们的临床第一课。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净化室悄然发生着蜕变,郑丽莉带领护理人员积淀的“奉献爱心、点亮希望”护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董毅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家三代都在总队医院坚守的军人子女,她对部队医院有着特殊的情感。

2005年军校毕业后,董毅被分配到了血液净化室,从此在这里扎根、成长。

第一次走进血液净化室,董毅一下子就捂住了口鼻。“那是下意识的,浓烈的化学药水味与透析液体的气味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忍受。”她仍清晰记得自己当时的囧相。

“时间长了就会习惯的。”对于董毅的第一反应,郑丽莉并没有说过多的话,因为这需要她个人去体会。

“按惯例,血透室护士一般要带教半年以上才能独立上机操作,但董毅勤奋好学,不到3个月就出徒了,血液透析理论和实践考核都是全优。”每次谈到董毅这个徒弟,郑丽莉脸上总是流露出自豪的笑容。

就在董毅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一个突发险情却给她敲响了“警钟”。

那天,一名近80岁的患者张瑞兰来到血液净化室,这是董毅接诊多次的患者。“张奶奶,上次透析完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新的不适”……见到患者张瑞兰和她儿子走过来,董毅像往常一样赶紧上前扶住她。

询问完情况后,董毅边看医嘱边准备透析耗材,不一会儿就给张奶奶做上了透析。透析过程中,张奶奶想要翻身,董毅小心翼翼地帮她挪动身体,但还是出现了意外,静脉穿刺的针眼处渗血了,她赶紧叫来郑护士长,帮助调整穿刺针,及时处理了渗血情况。

“患者重度贫血,你知道血液对于她多么宝贵吗……”险情解除后,郑丽莉对董毅进行了严肃批评。

看到护士长批评董毅,张奶奶的儿子赶紧解释说:“护士长,你就别批评董护士了,我妈每次透析回家都说她像亲孙女一样亲,嘘寒问暖有爱心。”

时至今日,董毅依然深深记得16年前护理张奶奶时的情景。当天晚上,董毅辗转难眠,“看来,自己与一名优秀护士的标准还有差距!”想通了这一点,董毅决定要全面提高能力,让信任自己的患者和家属放心。

有一种护理,温暖他人,点亮人生。

2013年10月的一天,医院来了一位27岁的小伙子杨丹桐,因患过敏性紫癜没有及时医治,发展为尿毒症,原本就性格孤僻的他开始对生活产生绝望。

为了让杨丹桐配合治疗,董毅每次都利用年龄相仿的优势与他沟通交流,他恐惧害怕时,董毅就引导他哭诉减压;他无助绝望时,董毅就在身边安慰鼓励。同时,董毅还精心安排乐观的病友与他同班次透析。慢慢地,杨丹桐逐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他坚持透析的第5个月,成功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手术。出院后,杨丹桐第一时间来到总队医院,把喜讯告诉董毅和守护过他的护士们,他的母亲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他希望,是你们救了他。”

传承

岁月的脚步从不停歇,转瞬到了2013年。此时的血液净化室已经进入“高光”时刻:透析机达到了36台,每名护士负责5台机器,高峰期一天接诊患者近100人。

就在大家都感到血液净化室地位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郑丽莉却逐步开始给董毅交任务、压担子。每天上完机后,她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加班加点地整理着资料。

“当时我就想,自己在血液净化室干护士15年,一些事情该交给年轻人去做了,让她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笔者的一再追问下,郑丽莉说:“其实自己真的很热爱这个护理岗位,每天和患者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感觉自己就是他们的亲人,一想到自己要离开他们,还真有点舍不得。”说到这里,郑丽莉的眼睛微微泛红。

看着郑丽莉护士长情绪有点激动,一旁的护士邱雪赶紧接过话来:“郑护士长特别注重护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传帮带,工作中是我们的老师,生活中是我们的长辈。”

“现在,我最欣慰的是有时间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护士们,可以继续发扬‘南丁格尔’精神。”郑丽莉重新调整好状态说,“有时候,走是为了更好地留下。”

是啊,走是为了更好地留下,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采访中,董毅还特意回到办公室拿来了当时老护士长郑丽莉留下的护理心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不同患者的透析情况、护理要点、注意事项。

“某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眼睑浮肿、恶心、尿量减少等症状。治疗方法:规律血液透析替代肾脏功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思想引导……”看着那本已经泛黄的护理心得,笔者感受到了这根“特殊接力棒”的份量:它不仅仅是两个人工作的交接,而是大量患者生命的托付,血液透析护理技能的延续,更是“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013年5月,董毅接过郑丽莉护士长的“接力棒”,成为血液净化室的护士长。昔日初出茅庐的小护士,成长为技术过硬、独当一面的专业骨干。担任护士长后,董毅已经不单纯满足于透析机熟练操作的问题,而是开始研究“如何穿刺才能保护患者的内瘘”“如何改进穿刺技巧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如何用爱心和耐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等等。

2019年,总队医院调整改革拉开了大幕,编制缩减,血液净化室并入了特色专业一科,董毅也像老护士长郑丽莉一样,站在了走与留的十字路口,接到转改文职通知的那一天,她哭了。“我就想看到更多的患者在自己的护理下战胜病魔,特别希望自己还能在这个岗位为患者服务。”时隔近两年再次谈起这件事,董毅眼角里依然泛起泪花。

从橄榄绿到孔雀蓝,从温馨粉到圣洁白,董毅太喜欢这四种颜色了,已经喜欢到了骨子里。几个月之后,医院考虑到董毅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决定任命董毅为特一科护士长,依然负责血液净化室的护理工作。

临近采访结束,董毅带领大家参观了她们血液净化室近几年的荣誉墙,墙上悬挂着的锦旗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里一共有15面锦旗,有2面是患者透析好转后赠送的,剩下的13面都是患者去世后家属赠送的……”董毅向笔者详细介绍着每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

看着一面面鲜红锦旗,听着一段段感人故事,笔者想到董毅要在“第110个护士节”请老护士长郑丽莉讲传承的事,就随口问了一句,“你们的传承是什么?”“作为血液透析战线上的一名护士,姓军为战、服务军民是我们的使命,守护好每一名患者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老护士长郑丽莉和董毅所带的护理团队给出了共同的回答。

如果说治愈后的锦旗是发自内心的感谢,那去世后的锦旗就是写在群众心中的丰碑。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