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包头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平安中国、平安内蒙古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需求、新期待,以夯实基础、重点突破为牵引,以“三大工程”“十个项目”为抓手,实现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良好开局。
2020年12月24日,包头市召开平安包头建设工作会议,昆都仑区、青山区、土右旗、市公安局、市边境管理支队,分别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平安包头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智慧昆都仑”平台。
包头市边境管理支队便民接待大厅。
青少年在法治体验馆接受教育。
楼长入户走访。
土右旗五室联动调解予盾纠纷。
包头市红色物业试点启动现场。
“五治”并举回应群众“新期盼”
2020年,包头市昆都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昆区的“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初步形成了“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昆都仑区坚持区委统筹协调、政府主导落实,强化党建引领一条主线,突出综合执法、网格治理,实现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基层服务治理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昆都仑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印发实施了《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平安昆区建设任务分解方案》《昆都仑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通过下派执法力量,在3个涉农街镇成立综合执法局,12个城区街道建立综合执法中心,负责统筹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通过加密网格,形成了“第一书记-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的网格管理体系。同时,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成立了252个网格党支部,721个楼栋党小组,构建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将党组织服务居民群众的工作延伸到楼栋。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基层治理能力。2020年,昆都仑区充分发挥法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推进高水平法治昆区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昆都仑区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各项任务,积极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和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等“三项制度”,不断加强执法监督;探索建立了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深挖涉黑恶违法犯罪线索;开展了“黄赌毒”、金融、网络犯罪等专项集中打击整治行动,治安案件、刑事案件较五年前分别下降78%和77.3%。
此外,通过包头市法治公园、法治教育体验馆、法律服务站点等平台,不断加大对人民群众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同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86件,涉及金额1108.61万元。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挖掘基层治理潜力。昆都仑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倡导志愿服务、见义勇为行为,弘扬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同时,持续深化开展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七大创建”活动,建成了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并通过文艺演出、主题教育、专题宣讲、评比评选等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同时,评选出见义勇为先进17人、“中国好人”8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人、全国优秀志愿者2人、全国孝心少年8人,昆都仑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五次推选并产生“全国孝心少年”的城区。
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昆都仑区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新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治理模式,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昆都仑区积极探索“社区党委组织领导、居委会实施、民主议事会协商、监事会监督”的“一委三会”社区民主协商社会治理模式。同时,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服务群众项目,促进社会组织“联盟式”发展,并依托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郭孝红工作室、苏玉淮工作室等21个特色工作室,引导辖区400多家单位参与教育、为老、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效力。昆都仑区推动信息化建设,整合多平台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微社区沟通、网上办事、指尖查询的工作格局。
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昆都仑”建设,现已完成区、街镇、村居三级终端联网,录入实有人口60余万,完善企业信息6.6万条,处置事件1.1万起,应对舆情178起,有效预防了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的发生。
“小网格”撑起治理“大格局”
2020年,包头市青山区在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党委统领的“3+N”(“3”指街镇、社区、网格三级服务网,“N”指网格员、支部书记、楼栋单元长、公安民警、执法队员、物业管理员等)网格治理新模式,在“小网格”中撑起社会治理“大格局”。
抓统筹,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青山区制定实施了《社区网格党建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青山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并以400户为基础将辖区划分为529个网格,配齐专职网格员,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区—街镇—社区—网格”四级治理模式,党委政府解决重点难题,街镇解决突出问题,社区(网格)解决服务问题,并为网格员配备了“社工E通”手机终端,建立了网格微信工作群,通过“手机E通+微信群”的方式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促服务,明确基层社会治理方向。青山区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实现了社区63项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一口式服务,最多跑一次”。各社区(村)实行延时、错峰服务,“上班族”在非工作时间及周末也可以正常办理行政业务;将街镇与驻区大企业、院校党组织有机结合,把青山区划分成为“东南西北”4个区域集团“大网格”,以“资源、需求、项目”三项清单和“微实事”项目等形式,激活驻区单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红细胞”,形成了“组织联建、党建联抓、服务联做、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选聘3429名楼栋长、8979名单元长与公安民警、执法队员、物业管理员等各方力量共同组成网格综治党小组,对网格内各类矛盾隐患及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排查处置。
强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全市率先选取15个小区开展“红色物业”项目,成立全市首家物业行业促进会,实现物业服务和社区治理“双提升”;打造了中西部地区首个市级“三社联动”治理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了自治区首个街镇级三社协同中心,248家社会组织、6支“草原英才”高层次社工人才团队,12名“鹿城英才”社工人才专家共同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重要作用,建成122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矛盾纠纷调解室,引入“互联网+律师”无人律所的新模式,将公证处下沉到10个街镇开展公证法律服务。
“五室联动”彰显治理“高效能”
2020年,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紧紧围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政法单位法治服务优势和先进典型品牌效应,创新开展了政法系统“解民忧、化矛盾、送法律、促发展”政法干警下基层活动,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了“五室联动、五线联治”工作模式,实现了社会矛盾、公共安全隐患和突出社会治安问题排查、化解、整治常态化。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土默特右旗政法委选派144名政法干警深入基层包联了212个村(社区),围绕当好社区民意“信息员”、综合治理“督导员”、化解矛盾“协调员”、法治教育“宣传员”和保障民生“勤务员”,采取“一村一干警、一村一台账、一人一日志、一次一主题、一年一考核”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联排联调、问题隐患联查联治、平安环境共建共创活动,实现了法治服务“村村通”全覆盖。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业务能手示范引领作用,以旗法院“斯琴说法”工作室、旗检察院“张章宝工作室”、“海日”工作室、旗公安局“警秀春”警务工作室和旗司法局“小崔说法”工作室为基础,吸收36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干警加入工作室,建立了远程式无线服务、阵地式在线服务、自助式直线服务、入驻式一线服务和集中式专线服务为主的“五室联动、五线联治”工作模式,坚持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过网络、电话和深入基层面对面等自助式直线服务形式广泛受理群众诉求,一批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带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和涉及较多村民利益的事项,采取“五室”进驻乡镇综治中心集中研究分析问题、会商化解矛盾的形式进行集中化解;对乡镇无法调处的重大复杂矛盾,“五室”和相关单位在旗政法系统联合调处中心进行联调化解,自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846件,成功调处834件,调处成功率98.6%。
此外,土默特右旗以法治工作室为引领,抽调律师、业务骨干,走进民营企业和基层开展“法治体检”“法律扶贫”等活动,依法、平等、全面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利益,有效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
“小治安”推动治理“大平安”
2020年,包头市公安局按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目标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通过包头“24小时警局”和“当楼长”专项活动,把“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以“小治安”推动治理“大平安”。
“五零五全”网上警局新模式,擦亮警务服务新品牌。包头“24小时警局”于2017年12月正式上线,截至目前,成员数突破182万人,发帖量突破71万,总访问量超过1.71亿次,是包头市市民每日必刷的“网红”平台。群众以发帖的形式在线提问,全警入驻回复解决问题。而且,群众还可在线办理各类公安业务,实现了公安业务全覆盖,警民沟通“零距离”。
2020年8月,包头“24小时警局”升级版正式上线,帖文可自动分派至相关单位,办理进度公开透明,群众评价一目了然。同时,群众可在线进行监督举报,实现了工作流程及群众评价全公开,阳光执法“零包庇”。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通过“24小时警局”对外公开手机号码,群众有任何问题可直接找领导反映,实现了领导手机号码全告知,广纳民意“零门槛”。群众可随时随处发布图文视频,提供各类线索,让警力能够跟着警情走,实现了维护稳定全参与,打击犯罪“零延时”。同时,还通过邀请专业律师、“12345”政府热线、律师加入等形式,及时解决非警务类民生问题,实现了政务服务全纳入,群众满意“零烦恼”。
“五大员”民警楼长新举措,成为化解市域社会矛盾新亮点。包头市公安局把“社区”作为社会治理最大的风险点,于2017年底,组织全市民警在居住地或划定住宅区亮明警察身份当“楼长”,在社区当好“五大员”,用社区平安夯实市域平安。截至目前,共走访群众23万余户,登记人口信息41万余条,排查各类隐患4000余处,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7000余条。
“楼长”作为宣传员,普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扫黑除恶、预防电信诈骗等常识,提升群众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作为纳谏员,俯下身子听民声、汇民意,自觉当好群众的“好邻居”“好帮手”。作为“调解员”,积极引导群众运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作为治安管理员,“楼长”牵头落实居民反映电动车楼道充电、消防隐患、流浪犬扰民等问题,社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为情报收集员,依靠群众、发挥民力,收集摸排违法犯罪线索,全方位配合一线打击犯罪,为群众营造安定祥和的居住环境。
同时,楼长制架起公安机关与社会多元主体沟通交往的桥梁,与社区民警、居委会、物业、网格员“五位一体”形成共治模式,组建公调小组,构建起新时代群防群治的社区警务新模式,实现辖区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五位一体”构建治边“新格局”
为促进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与繁荣发展,包头市边境管理支队立足工作职能,于2016年在满都拉边境派出所挂牌成立了全区首个北疆警地联动综治服务中心,并在5个边境镇(苏木)推广运行,先后获评自治区“十大法治”事件、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包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典型二等奖,有力推动形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格局。
紧跟时代发展,激发边境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一是促成了边境资源新融合。试点建设完成北疆警地联动综治服务中心大厅,拓展十大工作职能,创新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二是助推了营商环境新提升。开设全天候“绿色服务通道”,推动减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快速服务办理高效落地,实现了“一站式”管理服务。三是回应了边民群众新期盼。探索出了以边境派出所、巡回法庭为主导的“2+X”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中心成立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纠纷360起,为群众讨薪265万余元。
聚焦安全稳定,全力助推口岸边境经济发展。一是抗疫工作彰显本色。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促民生保就业”工作要求,累计开展各类巡防、检查650余次,查验登记车辆7500余辆次、人员11000余人次,帮助群众发放防疫物资5069件、运送饲草63吨。二是边境管控凸显优势。成立由159人组成的16支边境巡逻队,形成了执勤点“封一线”、警务室“控前沿”、边境派出所“管辖区”、治安检查点“堵要道”,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防控体系。三是打击犯罪作用明显。统筹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缉枪治爆等重点工作,确保了边境安全稳定。
坚持试点先行,开拓边境平安建设创新发展空间。一是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完成了文物保护区、麻黄草自然生长区等重点部位6套手机电子围栏建设和24处电子卡口建设,实现边境地区动态管控,并推动支队、大队两级“党政军警民联防指挥平台”试点建设项目,布建覆盖边境指挥调度网络。二是组建群防队伍。从退伍老兵、退休职工等群体中选建护边员,统一配发执勤服装和标识,培养了一批安全防范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安全监管员等优秀群防力量。护边员阿迪雅先后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疆楷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