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警察都高大威猛、身手不凡,不是所有的警察故事都曲折离奇、精彩绝伦。有这样一群人民警察,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前夕,本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城市管理支队,倾听这里的民警用平凡演绎精彩,用忠诚书写担当的感人故事。
饱经风雨无怨无悔,默默无闻负重前行。
他们每个人都了不起,他们每个人都是平凡英雄!
马东平:勇挑重担初心不改
无数次与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面对面交锋,挽救过即将跳楼的轻生者,处理过各类突发事件,侦破过公安部、公安厅重大、特大案件……马东平是公安工作的“行家里手”,
“要不不干,要干就得干出点样儿来!”这句话,马东平常常挂在嘴边。
2018年,上任呼市公安局城管支队支队长后,马东平认识到,治理流浪犬不仅是一个城市管理问题,也是一个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文明问题。如何有效加强流浪犬管理,是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公共难题。之后,他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12345”工作法,这一精细化的创新举措带来了奇迹般的变化。管理方法先进、收容模式完备、认领养制度规范、社会爱心平台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让呼市留检所旧貌换新颜。
环境变好了,不服输的马支队却一点儿没闲着。在他看来,犬类管理,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公安主管,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新模式。
为全面推动《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自治区人大、呼市人大围绕《规定》举办的修订会议,他场场不落;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召开部门、专家学者、基层立法联系点、养犬协会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他都亲历亲为。
2020年7月23日,得知修改后的《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规定》获得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马东平逢人便说,“这下,化解现实生活中“人犬矛盾”的问题,又多了一剂良方”。
前不久,站在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的领奖台上,马东平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回应群众期盼,顺应社会关注,切实把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解决好,以精细化治理传递着城市温度,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首府市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是他内化于心的价值坐标。
从警三十年,马东平坦言,他初心未改!
贾鸿恩:事无巨细执着坚守
见到贾鸿恩,他大病初愈不过四个多月。
“既然选择了这身警服,就得干一行爱一行。”在来呼市公安局城管支队之前,贾鸿恩在基层派出所,一干就是十三年。他说,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大事。
那时候,熬夜加班办案、走家串户调解纠纷都是“家常便饭”。也许,病根儿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见证了“无人、无警、无办公场所”的“三无产品”,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支队和呼市留检所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2020年8月,贾鸿恩的身体发出了“报警信号”。
“必须立即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医生一声令下,让平时忙惯了的贾鸿恩经历了一次人生“大考”,也提前感受了“老年生活”。医生要求贾鸿恩在家静养六个月,可是,休息了不到三个月的贾鸿恩便又重新返回了工作岗位。他说,支队人少,事多,不能把自己手里的活都推给同事。
贾鸿恩是个“急性子”。刚上班那些天,需要外出办事,他抓起车钥匙就走。同事追在后面喊,“贾队,让他们送您吧,您这身体没恢复,还不能开车。”贾鸿恩一拍后脑勺,“嘿,我都忘了自己还是个病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贾鸿恩说,身着这身警服,他无怨无悔。
高沛华:立足本职全力以赴
特警、刑警、经侦、治安,从警26年,高沛华几乎干了个遍。
他说,在呼市犬类留检所的这段时间,他最不像警察,干得更像农民的活儿……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民警们对留检所长久以来的印象。
2018年,呼市公安局城管支队成立。高沛华“临危受命”,改造升级留检所,为‘毛孩儿’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从家到留检所,每天往返100公里路程。很长一段时间,高沛华几乎没休息过。
2019年,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年,母亲又检查出了肺癌。一边要忙留检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边还要照顾化疗的母亲,高沛华忙得不可开交。
半年后,蓝白相间、功能区合理布局的现代化犬舍应运而生,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广受好评,高沛华却瘦了一大圈。
疫情期间,留检所实施“封闭管理、轮班值勤”警务模式。从2020年大年初四开始,高沛华就到了留检所,这一呆,就是将近两个月。犬只管理、收容、捕杀、消毒,各项防疫措施事无巨细。
高沛华说,我们都很平凡,都很普通。我们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我们有家室,有老小,亲人们翘首以盼我们每天能够按时下班回家。但是,在工作面前,我们只记住了自己的唯一身份———人民警察。
云利军:转换角色倾注心力
2020年3月25日,从高沛华手中接过“接力棒”,初期,干惯了刑警的云利军特别不适应。
这一切,源于与留检所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相处。
云利军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警民连心桥”的微信群,群里40多人都是各流浪犬爱心救助团队的负责人。最初,警民关系没那么和谐,群友们总是尖锐地指出留检所的各种问题。
“从之前的大门紧闭,到现在实行“开放”政策,召开座谈会,倾听动物保护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每周三天设立开放日,并为志愿者打造“爱心驿站”,呼市留检所一系列工作创新举措,真是不错!”谈及如今留检所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赞不绝口。
云利军说,之前他一直不喜欢狗,狗靠近他时,他会感到特别害怕。如今,在留检所呆得时间长了,犬舍里的狗都认识他了,他在狗舍里来去自如。连他的妻子都感觉意外,他竟然和狗成了“好朋友”。
温暖的事不必惊天动地,却感动人心。
“正是这种繁杂琐碎的工作,褪去了我的浮躁,抚平了我的棱角。”这段时间,只要一天不去留检所看看,云利军都会不放心。用他的话说,“现在,越来越有干劲儿了。”
霍忻蒙:智慧警务写意青春
“飞机托运宠物狗必须有犬证”“狗被车撞了,没有犬证,保险公司也不会赔偿”。
霍忻蒙是个90后小伙儿。虽然年纪不大,但说起犬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他如数家珍;谈到如何利用智慧警务平台实现“放管服”,让老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更是头头是道。
从2020年9月起,首府市民可以通过线上申请办理犬证。创新科技元素融入社会治理,“犬类信息智慧管理平台”的启动,实现了犬类信息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那段时间,家人几乎见不着霍忻蒙。从研发、测试,到不断完善平台,他有忙不完的事儿。
2020年12月15日那天,他点开“犬类便民服务系统”,后台显示,已累计受理市民犬证申领信息11258条,霍警官欣慰地笑了。
其实,这只是霍忻蒙工作的一部分。
点赞3.51万次,点击量161.4万次,这是霍忻蒙运营支队“两微一抖”的成绩单。以新媒体意识引领舆论,融互联网力量于日常工作之中,霍警官颇有心得,“通过这些平台,市民不但可以随时了解犬类留检所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获得最新的犬类管理政策,对普及科学养犬行为规范,树立文明养犬意识作用非常大。”
张红红:用心做事坚定从容
张红红是支队唯一的“警花儿”。都说内勤工作看似庸常无趣,实则别有洞天。
支队的人,都称张红红为“管家”。从呼市赛罕区公安分局法制科到呼市公安局城管支队,工作千头万绪、琐碎复杂,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写文稿、问数据、做报表、传文件、发通知……一天下来几十样事情,如果不用心记下每一件事情,很容易疏漏掉其中几项工作,也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处理过哪些文件,又有哪些工作是即将截止而尚未完工的。
张红红笑谈,做好内勤工作,必须的有“硬功夫”:抽丝剥茧,心态从容,才能方寸不乱。
谦虚、谨慎、律己,是张红红一贯的工作态度。
在赛罕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15年的时间里,她严把案件审核关,提升执法办案质量。经她审核的案件,无一件行政复议撤销、行政诉讼败诉和国家赔偿案件。
“不就是一张纸吗?单位又不是没钱!”就文件双面打印这件事,支队里的年轻人印象很深。
起初,他们不理解,红姐为啥每次看到他们单面打印文件,就特别“较真儿”,不停地叨叨。慢慢地,他们理解了红姐的做法。
平凡亦伟大,在繁忙琐事中御风而行,张红红坚定且从容。
苏雅拉图:精细管理服务群众
基层治理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在治安干了18年的老民警苏雅拉图总结出来的心得。
工作之初,治安的很多业务他没都没接触过。维护社会稳定、缉枪治爆,特种行业、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管理,拉图警官都不是很熟悉。他边做边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逐渐成为呼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业务骨干,用他的话说,治安部门管辖的108种刑事案件,他都办过。
加班熬夜是警察工作的家常便饭,拉图也不例外。常常冲在办案一线,孩子上小学那几年,他几乎没有管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犬热逐年升温,犬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2007年,在一片荒草丛生的盐碱地上,呼市犬类留检所应运而生。种草、种树、基建,留检所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拉图既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如今,犬类留检所旧貌换新颜,支队一班人坚持民意导向,打造“智慧民生警务”的实效进一步显现。
城市管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核心必须是“人”。拉图看来,只有管理更精细、服务更细致,以人为本,百姓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赵学慧:践行使命诠释担当
赵学慧来支队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但他的从警经历却最丰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4号,赵学慧就第一批被派往抗震救灾一线。
当时救灾的画面,他至今历历在目。第一次直面死亡,他有说不出的悲楚。
那时,救援民警们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安保、救援,大家当时都用拼命的工作来麻醉自己,掩盖悲伤和脆弱。
2009年7月7日,又是第一批,赵学慧被派往新疆工作,整整半年。走的时候,孩子才刚刚5个月,等回来时,孩子已经1岁多了。听着妻子怀里的娃娃喃喃地喊着“爸爸,爸爸”,面对危险都无所畏惧的汉子,泪流满面。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赵学慧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他穿着特训服在灾区救援时的照片。他说,这两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肩上的职责和使命。
如今,看惯了生死,从执法办案到服务百姓的角色转换,让赵学慧更豁达了,“我们只是平凡的人民警察,无论什么岗位,都在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安宁。”
平凡孕育伟大,辛勤铸就忠诚。正是对这一事业的忠诚和挚爱,让赵学慧觉着,每一天的付出都很充实,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