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前,他字斟句酌研究制度文件;调研路上,他争分夺秒熟悉基层情况;拆迁现场,他精研政策为民谋利;安置帮教,他协调各方克服重重困难;抗击疫情,他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无论在任何岗位,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恪尽职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责任担当。他就是包头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杨豪。
杨豪(左一)与同事探讨工作。
履职责 诠释司法为民
瘦弱的身躯躺在床上,只有微微的呼吸,说话模糊不清,但是他知道,他终于又回到家里了。这一切,都要感谢包头市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他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由于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面对时时需要人照顾的他,生活拮据的家人难以负担,不愿接纳他。为了做好衔接安置,杨豪和同事们一趟又一趟的跑,一遍又一遍地去做家属的工作,又多方协调当地政府部门,为其争取了低保费和解决了相关补贴。无数次奔忙后,其家人终于同意将他接回家中。
“这件事情确实很难办,他服刑期满,但是家人不愿意接收,我们就尽力帮助他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从杨豪听似轻松的语气中,也能够想到在这项工作的艰辛。
而这只是安置帮教工作中的一个很普通的事例。
记者了解到,仅疫情期间,包头市接收刑满释放人员152名。
“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之一,在这一特殊时期如何把刑满释放人员衔接、防控、帮扶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杨豪介绍到,由于刑满释放人员释放后多为跨地区流动人员,所以疫情期间做好安置帮教工作意义重大。为保障疫情期间刑满释放人员的安全健康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无缝衔接,包头市司法局积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通过系统核查、邮件快递、公文交换、与监狱之间的电话沟通往来、实地排查等方式,确保辖区内的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到位。对于重点帮教对象严格落实必接必送;对于人户分离的刑满释放人员严格落实户籍地和居住地安置帮教机构“双列管”,定期不定期调查其生活及工作情况;对于没有接受安置帮教意向的刑满释放人员,做好动态跟踪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
疫情期间,杨豪靠前指挥,认真安排部署,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接收的152名刑满释放人员中,无疫情流入、无人员感染,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献爱心 帮助浪子回头
2003年,杨豪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包头市司法局,成为了包头市劳动教养管理所(现包头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一名科员。在劳动教养管理所工作的8年中,他始终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一个门外汉,通过看、听、学成为了管理能手,并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科员走到副大队长、教导员的岗位。
工作中,无论多么“难对付”的“刺儿头”,都在他的帮教中改过自新了。“当时有一个特别飞扬跋扈的服刑人员,个人主义比较强,经常称病,不参加集合站队,不参加集体活动。”开始接触时,杨豪也吃了不少“闭门羹”,直到一次次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终于敲开了那扇“心门”。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杨豪的关心和鼓励下,他放下包袱,积极配合,还因为管理能力强,当上了生产小组组长,争取到了半年减刑。在即将走出劳教所大门时,他对杨豪由衷的感谢:“杨队,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还会在这里呆多长时间,我现在相信亲情,相信友情,我以后会好好地努力工作,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豪很是欣慰。
提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杨豪的眼中满是热忱和回忆。18岁时,他怀着从军梦想走进了部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新兵训练的日子是最艰苦的,也是最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力。新兵训练中,一位新兵连的排长给杨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军事素质强,形象特别精干,做事雷厉风行。我当时想,一定要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变成他这样的人。”杨豪语气坚定的说道。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各项训练科目全部达到优秀,他也迅速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1996年9月,杨豪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警呼和浩特指挥学校,1998年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带兵之路,从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到司令部参谋,他用自己的不断努力证明了自己,也成为了一批批新兵学习的榜样。1998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于2000年、2002年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部队,杨豪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积极钻研探索军事训练方法,通过“科学施训”让新兵训练优秀率达到了85%以上。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爱护战士、关心战士,受到了全体官兵的一致好评。
显真情 为群众办实事
“作为军人,无论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认真地干好,这是11年我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既然选择了,就得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
2011年,杨豪从包头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调回司法局,任离退休工作科科长。2013年,恰逢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进入“百日攻坚”阶段,杨豪被司法局推荐到“百日攻坚”小组。在工作的第一天,杨豪就深深感觉到了压力大、责任大。面对拆迁户的抱怨、指责、牢骚,他尽可能地去安慰、理解和包容。每次入户,面对情绪激动的居民,他就硬着头皮听着各种怨,居民说够了,解了气,稍有缓和,他就见缝插针地讲解政策。
接近群众、融入群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群众谋求利益最大化,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工作人员是在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杨豪对于拆迁户的要求,有求必应,不挑时间、地点,不怕脏乱差,不怕下班晚。工作中,他事必躬亲,协议签订后的旧房交钥匙,拆迁验收、领取补偿金等一系列工作,每个步骤他都会跟着拆迁户一起去完成,帮助拆迁户解决各种问题。渐渐地赢得了居民们的理解和配合,拆迁的居民都愿意“听他的”,他的工作开展的异常顺利。同在攻坚组的同事来找他帮忙去沟通协调,拆迁群众也点名找他去办理拆迁事务。
“我就是站在老百姓的利益角度,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采访中,杨豪笑着讲到。
因为在拆迁工作中的优异表现,杨豪被包头市评为2013年度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百日攻坚”先进个人。
苦钻研 提升管理水平
“我干工作没什么秘诀,就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遇到麻烦解决麻烦,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去做,没有解决不了的,就是苦一点、累一点。每一项工作,要干就把它干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路走来的每个岗位上,都有他散发光芒的影子。
2016年,杨豪被调整到包头市司法局担任社区矫正管理支队支队长。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积极钻研,勤奋进取,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深入学习上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新思路,把理论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创新规范的工作思维、行家里手的工作水准,不断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着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没有合适的集中教育管理场所,就无法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杨豪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上,与各旗县区积极沟通、反复协调,尽最大能力推动各旗县区认真落实,并制定了包头市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目前,全市10个旗县区都建成了面积达320平米的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
依托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包头市社区矫正管理支队全面推进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建设,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远程督查点验和沟通协调。与此同时,包头市社区矫正管理支队大力推行社区矫正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所有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日常管理、行踪定位全部纳入系统,并为重点监控人员统一配带了手环监控装置,进一步提升了监控效果,实现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从“人防”向“技防”的重大转变。
2018年,杨豪个人被包头市评为优秀公务员,2018年,杨豪带领社区矫正管理支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守初心 书写责任担当
同事眼中的杨豪,做事雷厉风行,没有牢骚,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够保质保量地去完成好。
2019年是司法行政机构的改革之年,这一年,杨豪又被委派到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任科长,当时正值包头市司法所达标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他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建设,按照国家、自治区要求,大力开展了以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使各项工作和所务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了司法所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杨豪带着大家忙活了大半年,全市85个司法所中达到一级司法所建设标准的已有83个,达标率为97%。2019年,全市有3名司法所所长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优秀司法所所长”荣誉称号;1名司法所所长被自治区司法厅授予“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先进个人。
2019年,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726件,调解成功5556件,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通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有效预防和调解社会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推进了“公调对接”“诉调检调对接”“访调对接”机制建设,打造了“枫桥经验”包头升级版,并成立了包头市物业纠纷诉调对接中心和金融纠纷诉调对接中心等一批行业调委会,进一步拓宽了人民调解的渠道。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杨豪作为包头市司法局与基层联系最多的科室负责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当中。为了减少人员接触,防范病毒传播风险,包头市建立疫情期间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杨豪要求,对于因疫情防控、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损害赔偿等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纠纷,调解员需进行重点防范。同时,通过电话和互联网,与各乡镇、街道、社区、嘎查(村)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员进行对接,及时有效地完成排查和调处工作,为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踏石留印,一路走来,杨豪始终带着军人的意志,不怕困难、勇于向前,去攻克每一个任务,每一件工作。
用不忘初心勾画无悔人生,用忠诚底色书写责任担当,正是杨豪用行动描摹的写照,他用一股韧劲,一颗初心迈向了前方的每一步。 (王祯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