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黔江,一个峡谷峡江之城,一个休闲逐梦之都。黔江区坐落于重庆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近年来,黔江区涌现出一大波先进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放异彩。一些典型做法得到了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许,一群社会治理先进个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为民所想,为推进建设和谐新黔江工作中做出了不懈努力。
守卫运输大动脉的“铁道卫士”
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大动脉,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铁路与居民“和谐共处”,既让居民们享受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又保护好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平安铁路护路联防大院,探访行走在铁路沿线的“平安细胞”。
当天早晨7时20分,三门社区居民冉光福匆匆吃过早饭,换上工作服,在随身携带的水壶里灌满茶水,便出门了。他是石鸡坨平安铁路护路联防大院巡逻队队员,今天他要和另外两名队员一起,到铁路沿线参与定期巡查。
7时40分,冉光福来到铁路护路大院入口处的值班牌前,将当日值班人的名字转成自己的名字。记者看到,值班牌上有巡逻队所有队员的名字,可通过手工转动标出当日值班人的姓名和电话。
上午8时,冉光福和另外两名巡逻队员一起前往铁路沿线。从护路联防大院出来,步行4分钟就可到达渝怀铁路。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瞬间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道风景。
一路上,冉光福看看铁轨,推推栏杆,发现一处防护网有些松动,立即上前查看,并进行了加固。“这些隐患都必须立即解决,一点不能马虎,稍不注意就会酿成意外!”冉光福严肃地说。
据了解,石鸡坨平安铁路护路联防大院巡逻队负责的巡逻路段全长约4公里,巡逻队员主要负责铁路沿线及周边的安全问题,包括铁路周边设施安全隐患排查、特殊人群监管、大牲畜管控等工作。虽然只有短短4公里,但队员们每巡查一次,却要徒步走上3个多小时,日晒雨淋不说,还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上午11时30分,完成巡逻任务的队员们回到了石鸡坨平安铁路护路联防大院内。该大院住着三门社区3个居民小组的居民,共37户216人。大院距铁路仅几分钟的路程,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大院里悬挂着多幅安全宣传横幅,不少居民家外墙上张贴有铁路护路联防公约。“巡逻队叔叔说,不能靠近火车那里,要看就在远处站着看。”采访中,院里的小男孩皮皮这样告诉记者,“爱路护路”意识在这里早已深入人心。
黔江区综治办主任张红告诉记者,近年来,黔江区着力抓基层、强基础、创示范,积极探索创新“1+X”铁路护路大院联防、边区“六联”护路联防等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清除隐患、加强防范,形成了全民呵护“生命线”和“致富路”的爱路护路良好氛围。该区还塑造了一批“护路联防示范大院”“平安铁路示范户”等先进典型,持续实现了“四无”(无暴力恐怖事件、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影响的刑事治安案件)目标。
让检徽矗立在群众心中——
背篓检察官:肩负民生大情怀
2015年10月,潘珂从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派驻到检察室工作。检察室的老检察官徐维新是濯水当地人,背背篓是当地土家族的习俗,所以每次下乡去给百姓普法时,徐维新喜欢把资料装在背篓里,然后,背着它们下乡。
那时的潘珂万万没有想到,后来,自己也背着背篓走遍黔江大小乡镇,把“流动检察室”背到了村民家门前。
两年前,潘珂走上了“背篓检察官”之路。
过完年,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了,镇上冷清下来。坐在检察室里,潘珂觉得那扇木质的门成了一道墙,把自己和外面隔离开来。“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呢,把办公地点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前?”说干就干,潘珂把徐维新退休后留下的背篓清理一番,装进了普法资料。
此后,黔江区检察院派驻检察室的两名检察官和4名干警,背着背篓,把这份代表着公平正义的工作,放在了更广阔的田野中。
背篓里装着群众经验
换上制服的潘珂精神头十足,背上沉甸甸的背篓,再拎上一块偌大的铜制检徽,这副“混搭”模样,给淳朴的乡间添了几分新奇的画风。
“害羞是背上背篓的第一感受,一个男的,背着一个背篓,说着普通话,当地不认识我的人看了觉得‘搞笑’得很。”潘珂说起第一次背背篓出去普法时的情景,禁不住笑起来。
这身行头着实吸引眼球,可潘珂不在乎,有人注目正是让老百姓认识自己的好机会。
有老人笑呵呵地看过来,潘珂瞬间将普通话切换成土家话:“老辈子,早饭吃的莫子(什么)?”同时,从裤兜里掏出一沓小卡片,抽出一张递给老人:“上面有我的名字和电话,这个二维码回家让你家细娃(孩子)扫一哈。遇到卖夜明珠的,在外打工遇到法律纠纷的,都可以找我。”
潘珂“一面熟”加上见缝插针的表达,群众很喜欢也容易接受。
潘珂是吉林人,刚开始不会说当地方言,他煞有其事的模样总让人乐。
一次化解纠纷,一位村民说有人给了自己“一榔头(拳头)”。潘珂一脸严肃:“快把他打你的榔头拿给我看一看,取个证。”该村民一下乐了。
背着背篓走在乡下,各种事情都会遇到,还曾被大狗追着跑了半条街……
这些如今可以拿来谈笑风生的囧事,都被这个“80后”检察官当做一道坎给翻越了。
背篓里装着百姓口碑
“检察官,这里!”65岁的李福生一早便在这里等着,看见潘珂后,赶紧挥手招呼他。
“我没文化,但懂得感恩。不是你们帮忙,我那40万元肯定打水漂了。”
6年前,李福生把多年的积蓄借给了熟人陈某,陈某签了借条拿了钱后,便没了踪影,这起借款纠纷一直都没能得到解决。去年,李福生赶集时,遇到正在开展普法活动的潘珂。了解情况后,潘珂和检察室的干警及时为李福生提供法律帮助。
通过走访,潘珂查实陈某的真实姓名,在迁出户口记录上找到了此人。他帮李福生写好起诉书,又告知其在主城打工的女儿如何减免诉讼费用、起诉、答辩,最终法院判决陈某向李福生偿还40万元。
“这类缺乏证据、找不到人的案子在乡里特别常见。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单纯讲法条,而是真正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李福生家里出来,这个已有两年多基层办案经验的检察官深有感触。
去乡里办案,在法律之外,潘珂还会考量当地民俗,在田间地头时常能看见他跟老乡们“打堆堆”的身影。“法律是为了解决矛盾,找到法理和民俗的平衡点,才可能真正实现老百姓心里认可的公道。”
背篓里装着大事小情
“检民联系卡”是潘珂专门制作的名片,上面有他的电话,还有“黔江检察”的微信二维码,背后还印制着检察室职能职责。
在日常工作中,潘珂发现,诈骗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高发因素之一。为此,2016年7月,黔江区检察院开设了“防诈骗绿色通道”,老百姓遇到相关问题,可以请检察官帮忙核实。当地村干部梳理出外出务工、求学人员的信息,亲人在黔江收到疑似诈骗电话和信息时,可以进行查证。
2017年9月,一位中年妇女通过检民联系卡找到潘珂。她着急地告诉潘珂,她的儿子在四川泸州上大学,自己接到学校电话,说儿子出车祸急需2000元钱医疗费,她给儿子和班主任打电话,但没人接。
潘珂通过当地司法机关,联系上学校教务处,经核实,孩子和老师因为在上课,手机开了静音,所以没有接电话。
潘珂介绍,防诈骗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共接到200多人次求助核实信息的电话,其中只有10余起是真实的。
这两年间,潘珂好几次有机会调回城里,可他不愿走。
一次,潘珂正在检察室接待群众,一个老农气喘吁吁地走进来,从蛇皮口袋里掏出两块用树叶包好的圆团儿,说要送给检察官们尝尝。“感谢你们帮忙,我都记在心里的。”
原来,这位老乡的儿子娶了媳妇,但新媳妇迁户口时遇到点麻烦,潘珂得知情况后,帮着完善了手续,“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对老百姓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辖区内共有30个乡镇219个行政村,去年,潘珂带着团队风雨无阻地走了一遍。今年,他们开启了新一轮走村串户的工作。潘珂说:“越走越熟悉,越走越有味道。从相识到信任,许多不平事就在这家长里短中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