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的包头市(鹿城)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素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之美誉。滔滔奔流不息的黄河依城而过,润泽着鹿城百姓。
自全国启动“七五”普法规划以来,包头市上下勠力同心,凭借超强的魄力与果敢的精神,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法治建设新乐章。五年来,包头市适应新形势,立足新起点,按照“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普、治、创”三措并举,积极构建了以普法教育为基础、法治创建为重点、依法治理为目标的法治包头新格局。全民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明显增强,依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九原区司法局法律进军营活动。
白云矿区普法夜市宣传现场。
昆区公共服务大厅普法机器人。
石拐区民法典主题公园。
石拐区税务局税收宣传月活动。
完善机制 强化法治保障
2020年,是全国“七五”普法收官之年。年初,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在全国打响,包头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包头市司法局第一时间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高站位、严要求,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之力,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为开展疫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供法律服务,为群众诉求提供法律解读。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司法系统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以及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防疫知识宣传活动,发布了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服务指引,以法治宣传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切实做到了“阻疫、普法两手抓,防控、送法两不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只有从高处着眼,胸怀大局,才能服务大局。“七五”普法启动后,包头市结合工作实际,从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明确了“七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点对象、方法措施和实施步骤。在明确总体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包头市每年都要制定下发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分解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全市“七五”普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扎实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包头市狠抓落实,积极在普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并对“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出台了《包头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清单制度实施意见》《行政执法过程中精准普法的工作指引》《包头市司法行政系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完善了普法责任清单。同时,将200余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责任分解落实到全市各个部门单位,形成了国家机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工作汇报、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多项制度,靠制度规范工作落实,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常态化。
一个个扎实稳健的“七五”普法具体措施,亮出了包头市捍卫“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五连冠的坚定决心。
突出重点 培树法治意识
7月22日,白云鄂博矿区政府常务会上,会后的法律法规课堂正在进行,白云鄂博矿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为全体参会人员解读了民法典的部分内容。学法规,读条例,短短的30分钟讲解,在白云鄂博矿区政府常务会上却成为学习常态化模式。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包头市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完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出台了《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包头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细则》。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考勤、学法档案、学法情况通报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公务员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同时,积极加强党章和党内法规的学习教育,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厉行法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进行普法是当下和今后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包头市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开展了“法治进校园”活动以及青少年乐于参与、愿意接受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题化、体验式的法治教育,不断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昆都仑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的全市首家“体验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通过游戏互动体验、典型案例分析、分类教育引导等多模块学习,多角度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提升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未成年人心理援助辅导基地,帮助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改过自新;青山区司法局联合区教育局,在松石学校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运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进行情景模拟,使青少年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治的熏陶。
包头市抓实农村牧区这个“薄弱环节”,不断完善苏木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建设,整合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法务室等法律服务资源,建设了市、旗县区、街(镇)、社区(村、嘎查)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扩大法律服务与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让法律服务工作站真正成为群众身边可靠的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包头市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嘎查)”创建,不断推进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大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并通过开展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法治培训,培育了一批“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引领带动法治乡村建设,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精准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在石拐区喜桂图新区一处公交站点,远远望去,一辆辆停靠的公交车上印着的“出重拳,扫黑恶,保平安”字样分外显眼。这些扫黑除恶标语是石拐区司法局精心打造的“流动宣传阵地”,此举让法治宣传“动了起来”。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包头市司法局出台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在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橱窗、法治辅导站等实体阵地,开办了宣传扫黑除恶专题、专栏。印发了扫黑除恶宣传资料53万册,送到服务窗口、工地、车站、酒店等人流相对密集的区域,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利用公交车车载屏、出租车信息屏、城区LED屏等平台,滚动播放扫黑除恶标语口号,并利用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集中宣传扫黑除恶的任务及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包头市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整合司法、执法和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与企业结对,开展法治精准帮扶,并组织开展法治宣讲、以案释法等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法治体检”进中小企业活动,协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增强企业干部职工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解决纠纷的法治意识和能力,依法维护企业及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2019年,包头市共为民营企业办理借款、抵押、授权、知识产权保全委托等各类公证1305件,减收公证服务费280余万元;组织律师为民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对接民营企业660家。
包头市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法律扶贫”“志智双扶”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一村居一律师”法律顾问作用,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同时,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深入开展了“绿色法治宣传”“环保行政执法监督”等宣传活动,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公益诉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相关工作。
创新形式 提升普法实效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包头市大力开展了宪法专题普法宣传教育。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宪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的通知》,把宪法学习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购买了《宪法》单行本,免费向干部群众发放,并组织他们学习宪法;积极组织开展好“宪法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举办“宪法晨读”“学宪法讲宪法”“宪法知识演讲”“宪法知识竞赛”“微视频、微动漫征集展播”等系列活动。在“宪法宣传月”活动中,包头市司法局以宪法宣传为重点,针对扫黑除恶、校园欺凌、国家安全、乡村振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举办了“法润鹿城”法治书画作品展、法治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送法下乡、组织县处级领导干部旁听庭审、组织律师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等多项活动,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开展了“以案释法”活动,结合老百姓身边人、身边事,以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讲述宪法故事,解读宪法精神,使宪法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此外,还通过户外显示屏及公共场所、楼宇和各单位的LED屏、横幅、标语、展板、橱窗等媒介,多方式、多载体、多渠道地开展了宪法法律宣传,在全市营造了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为提升普法宣传成效,包头市司法局创新普法方式,通过法治讲座、法治实践、志愿者公益普法等多种形式,先后成立了“常态化”普法宣传、“讲法团”以案释法、“职业化”执法普法、“专业化”法律服务四支专业法治宣传队伍,开展了“菜单式”精准普法和专项普法活动,为群众量身制作“普法菜单”,让群众“点菜学法,点师授课”,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从过去“我宣传什么你听什么”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让法治宣传教育更精准、更有实效性。
在创新普法方式的同时,包头市不断探索“智慧+”普法新模式,充分发挥“24小时警局”“包头普法”微信公众号、昆都仑区“徐娜说法”、石拐区“晴杨普法微声音”等一大批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为群众在线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普法服务,实现了零距离、互动式普法教育,切实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同时,积极推广安装智能电视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为广大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提供“家庭律师”式法律服务,打通法治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昆区、九原区、石拐区创新引入普法机器人,实现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智能化。
五年来,包头市积极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品牌,成立了以土右旗、达茂旗、九原区、石拐区四支法治乌兰牧骑队伍为骨干,以“法治文艺”小分队为主力,以社区文艺团体为辅助的一大批法治文化演出代表队,通过品牌节目传播法治文明新理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间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编创的《选村官》《小院风波》《还债》《司法守护》《真的假不了,假的跑不了》《家长里短话和谐》《司法所长十二时辰》《人民调解超市》等一批有影响、群众喜爱的法治文艺节目,使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即学到法律知识,又增强了普法效果。一个个精品节目,一场场接地气、传得开的普法剧在全市乡村、社区的法治大舞台上上演着,真可谓是好“戏”连台。
示范引领创建法治乡村
2020年7月3日上午,由包头市政协副主席贺俊、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金峰以及22名界别委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嘎查)———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阿嘎如泰嘎查进行了法治乡村建设调研。调研后,调研组给予了阿嘎如泰嘎查高度评价。当地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各项工作都进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牧民邻里和睦、村容村貌整洁,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景象。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包头市深入推进地区、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将嘎查村作为依法治理的重点,在全市嘎查、村、社区组织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大力推进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使村民依法参与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包头市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35个。
包头市以“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农家书屋、普法宣传栏、普法一条街、普法宣传橱窗等阵地。全市共建成法治文化广场(公园)24个、法治文化场馆21个、法治文化长廊(街)21个、普法大讲堂452个,形成了一批品牌宣传阵地。采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教育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夯实了“法治社区”创建根基。
据了解,五年中,包头市在不断升级改造原有的法治宣传阵地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市场监管局的“打击侵权假冒普法教育基地”、生态环境局的“环境宣传教育馆”、昆都仑区的“社区法治体验馆”、昆都仑区检察院的“麻俐检察官办公室”、青山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石拐区的“法治文化体验馆”和“税法宣传教育基地”、土右旗的“平安接力”园、白云矿区的3D法治文化动漫墙、达茂旗的法治文化长廊等一大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目前,石拐区打造的自治区首个“民法典主题公园”已投入使用,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包头市法治主题广场”将于9月初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包头市在不断加大阵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动起来”的法治宣传阵地,依托遍布全市的公交车和出租车,通过车载显示屏循环播放普法公益宣传片,建立了覆盖城区主干线的“流动普法阵地”。土右旗创新启动了法律服务流动“大篷车”,足迹遍布全旗9个乡镇(管委会)的212个村(社区)。达茂旗的普法流动宣传队跟随全旗举办的文化活动,将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送到农村、牧区。
此外,包头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优势,对包头电视台的《现场》栏目进行全面改版升级,开设了《平安包头》栏目,每周固定制作播放一期“普法动态”和“现场说法”节目;在包头广播电台开设了《法制第一线》栏目,通过“每日普法”和“以案说法”节目,针对广大群众开展听得见看得着的普法宣传,打造了“响起来”的法治宣传阵地。
一路走来,法治建设为美丽鹿城注入勃勃生机,普法依法治理带给草原钢城平安和谐。当前,“七五”普法工作已进入尾声,鹿城“普法人”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包头市站在依法治国宏图伟略的潮头,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