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筑梦“隔空”守望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010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8-21

“云端”筑梦“隔空”守望

———数读呼铁两级法院跨域审判“+”工作模式

本报记者梁瑞虹通讯员聂海波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全国两会落幕渐行渐远,但总有一个镜头让人珍藏心底,回味无穷:呼和浩特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推行的跨域审判“+”模式被历史性地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以图表的形式将跨域审判“+”模式呈现在国人面前。这在我区法院系统尚属首次。

跨域审判“+”模式,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参加单一诉讼程序或诉讼全流程的工作模式。

呼铁两级法院地域管辖为自治区全境铁路线,营业里程达15000多公里,横跨全区12个盟市,管辖范围站点多、里程长,管辖地分散,因路途遥远,导致当事人诉讼成本极高。2019年3月,呼铁中院决定在呼铁两级法院探索推行跨域审判“+”模式,实现包括跨域诉前调解、跨域立案、跨域提讯、跨域庭审、跨域送达、跨域协同执行、跨域接访等程序和内容,为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

2020年8月13日,呼铁两级法院跨域审判“+”模式现场会隆重举行。面对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以及各盟市中级、基层法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呼铁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旭军介绍说:跨域审判“+”模式推进以来,呼铁两级法院实现了与辖区所有“巡回审判点”、北京四中院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为当事人提供跨域立案137件,跨域材料收转191余次,跨域庭审92次,跨域调解87件,跨域送达332次,跨域庭前会议62次、跨域判后答疑、接访、培训698次,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近50万元。

数据很枯燥,但背后却折射着追求梦想的脚步、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停歇。如今,高效、便捷的跨域审判“+”模式搭载着信息化快车,已在呼铁两级法院落地生根,见实见效。

王旭军部署跨域审判“+”工作。

听着法庭庄严的宣判,王某和武某四目交视,相顾无言。同为被告人,同站被告席,只是一个身处呼和浩特,一个身在包头,他俩之间,横着一块电脑显示屏。

王某和武某为一起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王某被羁押于包头铁路看守所。疫情期间,看守所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为此,呼铁运输法院通过跨域审判“+”模式异地审理了这起刑事案件。

庭审前,先行进行了远程视频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看守所民警将王某提押到设立在所内的科技法庭,法官通过远程视频对其进行讯问,并及时将送达笔录、起诉状副本邮寄至看守所签字确认。庭审中,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分别进行讯问、询问,武某在法庭上作答,王某通过视频“隔空”陈述,相关证据则通过视频展台高拍仪一一展示。

跨域审判让两人相隔百里同庭受审,同样感受法庭的庄严与肃穆,同样感受法律的威严与神圣。

由于历史原因,呼铁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均羁押于百里之外的包头铁路看守所,送达、开庭需要审判人员、公诉人、辩护人、法警辗转两地,往返奔波。2013年,科技法庭在包头铁路看守所内设立运用,法院通过远程庭审即可完成刑事案件审理。

推行跨域审判“+”模式,助力刑事案件高效公正审判。2019年以来,呼铁法院通过跨域审判“+”远程庭审成功审理了40余起刑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0.38天,提高了审判效率,降低了司法成本。

“线上”判案隔空惩治犯罪

减少公务出行约6万公里,节约公务出行约756小时,节约公务出行成本约12万元。跨域审判“+”模式推行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呼和浩特铁路运输法院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能参与异地诉讼。

张某是一起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不久前,他走进包铁法院跨域立案窗口,向远在1200余公里外的海拉尔铁路运输法院提交跨域立案申请。通过跨域立案平台,工作人员向管辖法院发送了立案申请。海铁法院审核通过立案申请后,相关诉讼材料随即从线上传至管辖法院。从提交申请到完成立案,张某全程用时仅12分钟。

12分钟、1200余公里,这是司法改革演绎的全新速度;跨域立案窗口、跨域立案平台,这是司法服务传达的暖心温度。

2019年3月,包铁法院作为试点法院,全面启动跨域审判“+”试点工作。

一年来,包铁法院推进现代科技与司法规律深度融合,积极解决辖区点多线长、群众司法需求多元、审判资源不足等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一年来,包铁法院先后实现了呼包两地、辖区五盟市、京包双城政法专网间、互联网间、政法专网与互联网间互联互通,建成了集语音识别、电子签名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法庭,探索了诉讼全流程事项,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更加快捷的司法服务。

一年来,包铁法院开通跨域立案专门窗口,建立就近受理申请、管辖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转的联动办理机制,实现了立案服务异地办理。

面对突然出现的干警,杨某愣在原地,不知所措。随即,一副手铐紧紧地铐住了他的双手。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精心策划的出逃计划为何在法院干警面前不堪一击?

杨某是通铁法院一起案件的被执行人,行踪不定,逃避执行。于是,干警向公安机关发送了协助查询通知书,请求配合查找被执行人杨某。通过查询信息,公安民警发现,杨某购买了通辽开往沈阳的火车票。6月6日16时37分,杨某出现。公安民警立即与法院干警连线沟通,并迅速列队赶往车站。当杨某刚刚进入车站候车室,干警便出现在他的面前。

跨域协同执行,为法院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在“云端”开启了执行新篇章。

跨域协同执行是通铁法院对跨域审判“+”模式的重点应用之一。聚焦精准执行,通铁法

“一网”通办传递司法温度

减少群众出行207人次、约53165公里,节约群众时间1568小时,为群众节约诉讼成本6万元。先行试水跨域审判“+”模式以来,包头铁路运输法院让当事人真真正正体验了司法服务的“温度”与“速度”。院全方位应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开启执行流程应用智能化,以执行指挥管理平台、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执行案款管理系统三大平台为载体,进行多维关联分析,充分运用“智慧执行”APP功能,重点拓展与相关单位的区域合作和信息交换,建立执行联动机制,提升联合信用惩戒效果,努力构建被执行人全息画像,促进执行质效大幅提升,切实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

为破解“查人找物”的难题,通铁法院依托网络查控系统,实现了对被执行人名下财产查、冻、扣一锁定,与铁路检察和铁路公安建立了执行联动机制,形成了互联互通、强强联合的工作格局。信息化,让法院能够精准打击“老赖”,让被执行人无处可躲,无处藏身。

看着当事双方达成一致,审判团队成员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是团队成立后,他们在互联网法庭远程调解的第一案。从交由团队审理,该案仅用时3个工作日便完成调解。

他们是来自海铁法院跨域审判“+”团队的成员,该案是一起涉及原告三人、被告一人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原告三人为被告棚户区改造清运垃圾,被告欠付原告三人总计18万元运费款。约定期限内,被告未能偿付。庭审前,团队成员与诉讼各方沟通,均有调解意向,但因疫情影响,当事双方各有其难。为此,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调各方当事人,并依据各方实际情况作出多个调解方案,最终促使案件成功调解。

创新,是对跨域审判“+”模式的最佳注解。海铁法院全力拓宽“+”的渠道,努力力打造全方位的跨域审判“+”模式。

今年3月,海铁法院组建成立了由审判、技术等人员组成的跨域审判“+”团队,将适用跨域审判“+”模式的案件均交由跨域审判团队负责,由点到面,先试先行。以团队探索的方式引领工作,以点带面带动跨域审判“+”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1月8日,海铁法院建成全区首家跨域审判法庭,并投入使用,为跨域审判“+”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真正实现了跨域审判“+”模式。

“云端”亮剑跨域协同执行

减少干警公务出行约3.1746万公里,节约出行成本38780余元,节约干警时间1610小时。自跨域审判“+”模式运行以来,通辽铁路运输法院绘制出新时代跨域执行蓝图,让公平正义可见、可触、可信。

“远程”互动开启多元调解

案件审限平均提高15天,跨域立案25次,跨域庭审24次,跨域送达186次,跨域调解14次。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应用,海铁路法院破解难题,开创先河,让跨域审判惠民便民,服务群众。

拿着案件受理通知书,看着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张某似乎不敢相信,法院“隔空”立案竟然成为现实。他从未想到,自己在家门口便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