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电话铃声响起,这已经是采访开始后郭晓东接到的第五通电话了,低头看看手机屏幕上的备注,郭晓东接起了电话……采访在频繁的电话铃声中时断时续,一件件棘手的事也在渐渐走向顺利,那一声“郭书记”好像已然成了电话那端人通过难关的口诀……
郭晓东是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上烧锅村的党总支书记,把近乎所有热情与心力投入到上烧锅村五年多以来,这个常驻近三千人村落中的大事小情都在他心里记挂着。
田间地头化纠纷。
听民情解民意。
郭晓东(左一)走访企业。
信得过的“调解员”
“喂,怎么了?那块地的事儿啊,我知道我知道,你让他们下午两点半到地里,我去给他处理好吧?行嘞那就这样。”简短的一通电话定好了郭晓东下午的第一件要事,也将采访现场带到了田间地头的调解现场。
“郭书记你来看看,我这长势正好的葵花苗被拔掉了,这明明就是我的地,他非说是他的,说我占了他的地,还拔了我的苗,我这两垄苗荒废了得少打多少粮啊,这你可得给我解决。”烈日下,村民老刘愤愤不平地说。郭晓东转头望了望土地两边,打开了准备好的台账,“你先别急,咱之前确权都丈量好的,先看看你这块地的数据,再量一量不就清楚了嘛?”“我的地是6.8米,你量吧,就是这么多,我可一点都没有占他的……”老刘继续为他的损失抱着委屈。
仔细翻看过台账,又反复测量了老刘的土地和纠纷另一方———老娄的谷子地后,郭晓东把焦点投向了地边的田埂,根据台账记录的数据,老刘的土地的确宽6.8米,可实际丈量出的距离远远多于6.8米,丈量的结果显示,多出的距离刚好是一条田埂的宽度,同时,也是老卢的土地缺少部分的宽度。
发现了症结后,郭晓东暗松了口气对老刘说,“你这地没有问题啊,你看这个宽度,的确是占了人家两垄地。”“不可能,你是不是把这个田埂给我算上了?这个可不能算进去的。”对于这个结果,老刘并不买账。
“你地里田埂的宽度也要算上的,你不能把另一边上的田埂宽度去掉之后再往那边量6.8米啊,那可不就是占了那边的地了吗?”郭晓东一边解释一边转身比划着两边,黝黑的脸庞在刺目的阳光下忽明忽暗。“田埂不可能算进去,我之前又没有田埂,是后来调整了才有的……”话说到此戛然而止,老刘也发觉自己说漏了嘴。“你看看,你家原本是没有田埂的,现在有了当然就应该算上田埂的宽度,你除了田埂又往外扩,可不就占了人家的地?还能怪人家吗?”事情有了转机,郭晓东表情轻松地发问道。沉默了一会,老刘开了口,“既然是郭书记说的,那我也信得过,之前地里没有遇上,我也不知道这个田埂也得算到我们的土地里呀,这么说的话,我确实占了人家老卢的地,那这事就怎么算了吧。”
“纠纷调解的基础就是村民能信得过,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村民信服。”郭晓东感慨道,“我们村主要以林地为主,耕地比较少,村民们经常会因为耕地产生纠纷,所以土地纠纷也是我们村常见的一类纠纷。”
采访中的很多事情更能说明,“郭书记”不止让人信得过,还让人靠得住。
靠得住的“联络员”
电话铃声再次响起,电话那端的内蒙古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士辉请郭晓东“过‘场’一叙”。
内蒙古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年4月在上烧锅村建立起来的产业,主要养殖草原黑猪,村里通俗地称之为“养猪场”,“养猪场”总占地60余亩,基础母猪800头,目前日存栏5000头,该公司利用发酵床生物技术进行大棚式饲养,不仅冬暖夏凉,自然通风,还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如今,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运营情况良好,可在建立之初,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纷至沓来的大大小小的困难。
“郭书记,上次你给我们协调的那两片林地也利用起来了,多亏了你啊,又给我们帮了大忙。”宽敞明亮的猪舍中,李士辉笑着感谢郭晓东,“这两年,村里可是帮了我们不少大忙。刚建公司时,我们这里缺水缺电,还因为占地的问题引起周围村民的不满,多亏了郭书记来回协调,村里帮助我们解决了电的问题,又帮我们打了两眼井,上面那边有个水塔,现在我们的用水都从水塔下来。”说着,李士辉指了指山坡上高耸的水塔。
笔者在大棚内看到,黑猪只要凑近出水口,微向上顶,就能够喝到来自水塔的水,十分方便惬意。顿了顿,李士辉又说,“去年,村里帮助我们修了水泥路,来回出行方便了许多,这不,又帮我们协调了两块林地,我们的猪可以分批进行放养,这么好的条件,都是郭书记和乡政府帮我们协调提供的,我们现在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没有他们,我们什么也做不到。”
听了李士辉的一席话,郭晓东哈哈一笑说,“我也不是单纯帮了你,我们上烧锅村二十多个村民的就业不就在这儿解决了嘛。再说,这猪饲料都用农作物秸秆和着豆腐渣、米糠自配出来的,后面又取之于土地,用之于土地,好肥料养肥了庄稼,咱这也算是双赢啊。”据了解,“养猪场”里的22名职工全都是上烧锅村的村民,而且这里工作强度不大,村民可以趁农闲时,在家门口的企业中赚取一份额外收入。
在干净无异味的猪舍外,几个大棚顺着山坡走势依次排列,“这个棚里主要是成年猪,也就是出栏的猪,那边的棚里主要是母猪和幼猪……”李士辉微笑着介绍道。一旁,郭晓东接了腔,“现在他们正在着力于幼猪种苗的实验,下一步,我计划开展企业+农户模式合作社,包“猪”到户。首先,企业把幼猪送到联络好的农户家寄养,待八个月出栏后,再回收售卖,售卖所得在扣除饲料钱后,都还给村民,这样就能够进一步解决所剩不多的贫困户脱贫问题。”
既帮助了企业,又解决了就业,郭晓东靠着“马不停蹄”的沟通协调,为上烧锅村的难题划上了一个又一个圆满的句号,成了一名叫得响的“脱贫联络员”。
想得起的“急救员”
凌晨3点,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了一阵又一阵,由于设置了静音,没有吵醒熟睡的郭晓东。清晨,身处杭州还在培训期间的郭晓东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未接电话纳了闷,两个派出所来电,还有几个村民高根民的来电,该不会是有村民闯了祸吧?带着担忧,他赶忙给派出所回了电话。
回拨到派出所询问情况时,得到的回复令郭晓东哭笑不得,原来,高根民急寻他不到,竟然拨打了报警电话找他。
高根民是郭晓东种植大棚时雇佣的一位贫困户,他的妻子在儿子6个月时不辞而别,抛下了丈夫和一儿一女。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和还在上小学的女儿,高跟民根本无法出门打工养家。考虑到实际情况,借助政府的扶贫政策,郭晓东给他安排了一个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又把他雇佣到自家的大棚中干活,让他维持生计。
急得报了警,一定是出了什么急事,心思一转,郭晓东赶忙联系高根民,电话一接通,就听到对面沙哑的声音在喊,“你怎么不接电话呀!我找你找得好着急!”原来是高根民的女儿半夜突然抽搐起来,在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时,他想到了郭晓东,慌乱之中,他急忙四处联系郭晓东,直到凌晨,才拜托邻居开车将女儿送到医院。
听了这些话,郭晓东哭笑不得,“女儿病了就抓紧联系送医院,找我干什么?就算报警也要先救治女儿吧?”谁知对面传来一句“我当时都慌了,只能想到你,不找你找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和感受,郭晓东感慨万分,“高根民家里一共四个兄弟,在焦急的时候,他急着求助的不是其他三个兄弟,而是我这个没有亲属关系的村书记,这说明了他对我的信任,也更让我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
这之后,郭晓东的手机便很少静音了。
熟悉的铃声依然在不时地响起,脚步的奔忙和车轮的飞转中,村民的难题迎刃而解,村企的困境悄然而散,贫困的帽子“不翼而飞”,不负肩上的责任,便有不期而至的荣誉,2017年度市级优秀调解员、2017年、2018年旗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8年度、2019年旗级优秀党务工作者、2019年“清风干部”……沉甸甸的荣誉充实着郭晓东的履历,更丰盈着他为村民着想,帮村民解难的务实精神,那根牵动着大事小情的无形电话线,串起了村民的“暖心田”,串出了村居亮丽的艳阳天。 (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