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一杆秤牧民心中一面旗
第0809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996期:第0809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29

草原上的一杆秤牧民心中一面旗

“TA和草原有个约定”网络直播聚焦“巡回法官”巴音那木拉

本报记者 吴树臣 李楠 王丹 郭惠心 岳坚 鲁旭 通讯员 田霞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在茫茫戈壁草原,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庭长巴音那木拉默默扎根牧区29载,用自己最朴素的为民情怀,书写着乌拉特草原上的动人故事。

    7月23日上午10时,内蒙古法制报社联合中国长安网、内蒙古长安网开展了“TA和草原有个约定”网络直播活动,带领大家走进基层,探访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法官们的日常工作,看他们如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牧民化解矛盾纠纷,打通服务牧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巴音那木拉现场调解纠纷

直播前期筹备座谈会

牧区庭审现场

巴音那木拉获评十星级党员

牧人茶室调解现场

热心帮助牧民

直播现场

军人之家

直播现场

没有及时观看直播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二维码查看回放。


“赛呼,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我是牧民的儿子,牧民需要我去帮助他们,他们的难处,我懂,我要用自身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

说起巴音那木拉,乌拉特草原上的牧民眼睛里满是感激和称赞。这个憨厚质朴、不善言辞的蒙古族汉子,是牧民最喜欢的法官。

1991年,巴音那木拉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走进牧区。

牧民朝鲁生病了,因为草牧场纠纷,老人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吃饭了,心情极度悲伤。巴音那木拉得知后,主动到老人那里了解情况,给她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告诉她:“不要担心,我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你要好好生活,保养好身体。”说到草牧场纠纷,老人嚎啕大哭,撑起身体紧紧握住巴音那木拉的手,“赛呼(好儿子),有你在,我就放心了。”为了帮助老人,他详细地了解了纠纷的具体情况,多次协调沟通。最终,促使两家人握手言和,草牧场纠纷顺利解决。

“小额案件与标的大的案件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但维护牧民的权益,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在我这里,没有金额大小之分,每一起纠纷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处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和善地对待弱势群众,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爱,是巴音那木拉长期坚守的工作原则。

法院里面有什么?炒米、奶茶、手扒肉!巡回法庭开在哪?草原、戈壁、蒙古包!这些常在电视里看到的画面,竟然真实地展现在了眼前。

谈起设立“牧人茶室”“牧人之家”的初衷,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学东向记者娓娓道来。

“牧区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在办案中,当事人到法庭参加诉讼,因路途遥远当日不能往返,这给牧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巴音那木拉向院里积极争取,在法庭办公场所设立‘牧人茶室’‘牧人之家’,为牧民群众提供食宿便利。”记者了解到,除此之外,巡回法庭还加强了与边防派出所的沟通协调,开展双拥共建,设立“军人之家”,为出差的边防干警提供食宿便利,依法维护边防干警的合法权益。这些实实在在的司法便民举措,得到了牧民群众和边防军人的一致好评。

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工作好坏的一把标尺

一辆巡回审判车,一个法徽,“一名员额法官+一名书记员”,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把司法为民落实到边境一线。

巴音那木拉所在牧区巡回法庭辖区人口1.7万人,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0.9万人,约占辖区总人口的52%,巡回法庭每年受理的案件中,约有70%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

长期工作在基层审判第一线的巴音那木拉深知,在牧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大多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草原和戈壁,法律意识淡薄,于是,巴音那木拉利用巡回法庭审判车到当事人所在嘎查进行巡回审判的契机,带上印制好的大量蒙汉双语宣传材料,对牧民进行普法宣传,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蒙古族对万物和谐,生态平衡的企盼。牧区巡回法庭还以敖包祭祀、嘎查社员大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在现场悬挂宣传标语、张贴海报及发放各类宣传书籍的方式,向牧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

嘎查社员大会之际,巴音那木拉开着巡回审判车来到了现场,嘎查的牧民们将刚下车的巴音那木拉围在中间。巴音那木拉热情地用蒙古语和大家拉着家常,询问着牧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牧区巡回法庭的干警则有条不紊地将带有“普法宣传”字样的横幅挂起,在巡回审判车前用几张桌椅搭起一个临时的法律咨询台,向周围的牧民发放随车携带的蒙汉双语法律宣传资料,并现场解答他们提出的法律问题。

“要让身处边远牧区的牧民群众知道我们国家出台了《民法典》,让牧民了解《民法典》有哪些新规定。”这回,巴音那木拉给嘎查的牧民群众带来了《民法典》的相关知识。

当事人“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法庭工作的一把标尺。巴音那木拉将审判业务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合,制定了适合牧区和牧民的工作方式,切实做到了思想上爱民、行动上亲民、方法上便民,最大限度地维护着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和牧民当朋友,他们才会信任你”

“牧区不同于其他地方,需要和牧民当朋友、交心,这样他们才会信任你,工作才会更顺利。”这是巴音那木拉多年在基层办案总结出来的经验。

牧区涉及的民事诉讼大多是离婚、道路交通、邻里纠纷、民间借贷、草牧场纠纷等,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巴音那木拉更加注重的是案件的调解工作,充分做好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在诉前化解纠纷。在他审理的案件中,有90%的案件是在他悉心细致的努力下,适用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的,此举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较好地维系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牧区巡回法庭以流动服务的形式,下移工作力量,下沉服务事项,以“巡回到点、集中受理、就地开庭、及时结案”的方式,把各类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在了最基层,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团结。

审判工作中,巴音那木拉把司法工作和民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兼顾社会效果与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相统一,把双语审判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诉前调解、庭审、核对庭审笔录等过程中,让当事人用本民族的语言充分表达诉求。法官也运用双语来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法庭通过双语进行举证、质证、答辩和陈述,归纳争议焦点,基本实现了双语审判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牧区巡回法庭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一系列举措,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了公正公平,促进了民族团结。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作为一名党龄近20年的共产党员,巴音那木拉紧紧围绕“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司法为民、民族团结相融合,不断提高新时代牧区巡回法庭党建质量和水平,为牧区巡回法庭审判执行和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十星级”共产党员管理制是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的创新举措。这一举措与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业务工作、公务员平时考核“三结合”,在考核内容上统一设置“两档十星”。基础星档,是从公务员考核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设置五颗基础星、20项具体指标;创优星档,是结合业务工作设置爱岗敬业、创新服务、公平正义、道德风尚、民族团结五颗创优星、30项具体指标。这一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公务员考核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而巴音那木拉,是该制度实施后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首批评定的唯一一个“十星级”共产党员。

近年来,巴音那木拉审结了近千件民事案件,办案质量和效率在全院名列前茅。在他的带领下,牧区巡回法庭推行了以一套党支部书记党建责任清单工作机制、一个基层党支部工作标准、一个“最强党支部”建设活动载体相结合的“三个一”工作法,健全完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相关制度,把支部集中学习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学习工作“两张皮”的问题,确保“最强党支部”建设抓实、抓强、抓出成效。

看着巴音那木拉和法庭的其他干警耐心周到地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记者不禁为之动容,心中的疑虑似乎也有了答案:坚守就是一种品质!巴音那木拉早已将共产党员深厚的公仆情怀和人民法官高尚的职业操守融入了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司法为民、守疆固边的生动实践中,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两万平方公里的戈壁荒漠和亲人一样的牧民群众。

巴音那木拉常说:“为了解决牧民的法律问题,再陡的坡我们也得走,再烂的路我们也得去,地方再远也阻止不了我们的步伐。既然选择了在牧区当一名法官,我们就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头上顶的是宪法赋予的使命,肩上就要扛起法官的责任。”

巴音那木拉的故事还在继续,牧区巡回法庭的守护正在进行。希望有更多的巴音那木拉,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广袤的乌拉特草原!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