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陟宇(右)与贫困户白文龙在嘎查拉家常,了解家庭基本情况
走在村子里,看着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水泥路两旁林立的路灯,李陟宇会心地笑了。他觉得付出的一切值了。
7年前,李陟宇被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派到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白辛嘎查驻村。“没见过的穷,用叮当响来形容他们最贴切了!”这是李陟宇来到白辛嘎查给他留有的第一印象。
每当他返乡时,常常眼含泪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可是白辛嘎查仍封闭落后,父老乡亲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像样的日子?李陟宇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找对“穷根”精准帮扶
李陟宇明白,驻村干部想要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驻进村民的心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留在贫困群众的心里,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找对“穷根”,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李陟宇硬是用两只脚、一个本、一支笔、一张嘴敲开了贫困户的门,走进了他们的心。
2014年6月初的一天,阳光很毒辣,白辛嘎查党支部书记刘高娃与李陟宇一起来到了特困户韩当阿的家里。
低矮的院墙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茅草房,让李陟宇感到诧异。
韩当阿一家六口,年近60岁的他是这家唯一的劳动力。岳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只能帮着干点家务活。他的妻子及两个兄弟姐妹都是智障者,生活不能自理。值得庆幸的是韩当阿11岁的女儿在镇里中心学校上四年级,聪明懂事,成绩优异,是全家的唯一希望。
李陟宇说,对于韩当阿一家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从根本上转变全家人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相传。
最终,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和兴安盟国土局的共同努力,把韩当阿的孩子送到了兴安盟当地最好的一所蒙古族学校,而且资助孩子学费直到大学毕业。
看到韩当阿脸上憨厚的笑容,李陟宇的内心就像吃了蜜般的甜。
重定思路脱贫致富
白辛嘎查拥有林地、草地面积共13400亩,耕地面积为3.4万亩,水资源、饲草料资源丰富,百姓守着“金山银山”生活却一贫如洗。李陟宇把这些现象和自己入户了解到的一一记在了他的本子里。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重新为白辛嘎查定思路、找出路,根据当地宜林荒地多、农牧民具备养殖技能的优势,以及半农半牧的实际,确定了“农业托底、牧业增收”的帮扶思路,重点在种植和养殖上下功夫,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经过8年的帮扶,如今的白辛嘎查,“再不是旧模样”。
5.2万株沙果树发包到每一户重点帮扶对象中,仅此一项为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为重点帮扶对象购买的1800只基础母羊和投入140万元新建的育肥牛项目,已开始体现它们的价值,每年为贫困户每人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配套新建的占地2.7万平方米的饲料加工厂,购买的10台实用农机具,已形成了“作物收割———秸杆加工———舍饲养畜”的循环链条,不仅饲料不成问题,还通过销售剩余饲草料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了嘎查“造血”功能。
改善村貌生活美了
129盏街灯改变了村民世代生活习惯。
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彻底改善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白辛嘎查被列入重点村。
卫生室、文化室、幼儿园、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和129盏街灯应有尽有,每当李陟宇看到眼前的这些变化,他乐了。
据介绍,白辛嘎查累计完成危草房改造260户,修建“村村通”17.5公里,修建长度百米桥梁两座,完成街巷硬化16.2公里,水泥路面9公里,总计已贯通42.7公里水泥路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在白辛嘎查延续了上百年,而这一传统,随着129盏街灯的“上岗”,最终被打破了。
夕阳西下,优美的音乐声环绕着白辛嘎查,人们扭着、乐着、说笑着……
记者手记:
一番周折后,终于联系到了李陟宇,可是就在接通电话瞬间,李陟宇并不流畅的汉语表达让记者再次“费劲”,于是多次通电话,记者才知道李陟宇是汉族,只是在白辛嘎查生活了7年,生活习性也越来越像当地。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李陟宇这样的扶贫驻村干部,才让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千千万万像李陟宇一样的领头雁,并有着蒙古马一样的“腾大漠,踏千川,艰难险阻逐烽烟”的吃苦耐劳,以及“操守立,节风传,鞠躬尽瘁志为坚”的忠于职守精神。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