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首道防线呵护百姓安宁
第1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855期:第1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5

筑首道防线呵护百姓安宁

———记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南荒村人民调解员于柏忠

本报记者王丹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20多年,他踏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走访了村里的每户人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900多起,在调解工作中做到“大事儿不出村,小事儿不出组”,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他心系百姓解难事,用敬业的精神演绎了奉献的精彩人生。他,就是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于柏忠。

于柏忠是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南荒村的人民调解员,自1998年担任民事调解员以来,为南荒村的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村镇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20多年的调解工作,于柏忠有他深刻的认识,“调解工作虽平凡琐碎,但作用不可低估。一件纠纷,小则涉及一个或几个家庭,大则连村通乡;轻则吵闹不安,重则入狱判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解,小纠纷就可能酿成大事端,影响社会安定。”

于柏忠(右一)在田间地头为百姓化解纠纷。

于柏忠(右一)在百姓家中调解矛盾。

“名铁嘴”坐镇用爱心化解矛盾

初次见到于柏忠,给人一种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感觉,完全看不出他是干了20多年人民调解工作的“名铁嘴”。“在这个村,谁家有矛盾、有纠纷,不找村支书,不找村主任,只找于柏忠。”一旁的工作人员说道。

早些年,张某父子互不往来,因露天矿征占地补偿款,父亲与儿媳妇之间发生了纠纷,儿子与媳妇之间也经常因此发生矛盾和口角。2017年9月,儿子和儿媳又因此事提出离婚,心急如焚的老父亲于是找到了于柏忠,请求帮助调解家庭矛盾。

于柏忠经过多方走访,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认为,张某夫妻之间感情完好,离婚只是怄气。于是,他找到了张某,循循善诱地讲述“家和万事兴”的老理儿,经过几次坦诚相待的劝和,夫妻双方终于打开了心结,释放了敌意。万事俱备之后,于柏忠把双方当事人“约”到调解室,并邀请了他们的亲朋好友到现场参与调解。最终,老父亲自愿拿出一万元钱给儿子儿媳作为补偿,打开心结的儿子儿媳又拿出四千元给父亲作为赡养费,六年的家庭纠纷得到了圆满的化解,父子之间和好如初,夫妻之间消除芥蒂,一家人喜极而泣,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看着张某一家冰释前嫌,于柏忠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欣慰地说道:“‘把和睦送进千家,把幸福送给万户’是我作为人民调解员的追求目标。”

“刚柔法”并重用耐心调解纠纷

哪里有磕磕绊绊,哪里有是非纠纷,哪里就有于柏忠排忧解难、耐心调解的身影。“干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一脸严肃的于柏忠向记者说道。

对于调解工作,于柏忠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基层调解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放任事态恶性发展。”

凭借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爱,凭借着对群众的一片赤诚,于柏忠用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为老百姓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纠纷,守护着南荒村的一方安宁。

年过八旬的邵某,一直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2017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往日生活的宁静,儿子去世,儿媳残疾,老人的生活瞬间无依无靠。于柏忠了解情况后,及时赶到老人家里劝解、开导,也为老人日后生活仔细盘算、筹划。于柏忠把老人的亲友召集到调解室,商量解决办法,经过大半天时间的努力,最终达成一致协议,老人由女儿照顾,所需费用由女儿、儿媳共同承担。

调解结束后,老人热泪盈眶地握着于柏忠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送走年迈的邵某,于柏忠站在门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嘴里小声地嘀咕着:“帮助他们把问题圆满解决了,比我拿大奖还要开心。”

类似这样的家庭矛盾,于柏忠不知化解了多少起,采访中,于柏忠嘴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百姓的事儿没小事儿”。

“三步骤”见效用真心服务群众

“人民调解有技巧,但是无规律可循,一人一事儿,不能瞎套用。”谈及调解工作方法,于柏忠总结了“三步骤”,一是“听”,在矛盾冲突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不妨让他们都说出来,出出气。二是“劝”,掌握时机,等待当事人双方消气、理智后进行劝说。三是“调”,依照法律和人情进行调解,梳理矛盾,分清责任,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纠纷。

凭着这个法宝,他让吵得面红耳赤的邻居握手言和,让即将断绝关系的父子重归于好,让涉及病亡赔偿、闹得不可开交的双方息事宁人……

“就连平时和乡亲们唠嗑,都时不时地跟大家聊法律,为他们当参谋,村民们都说我是大家的法律顾问。我自己也沉醉其中,很享受这种感觉。”于柏忠语气里充满自豪。

于柏忠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在工作中提升素质,增强自身化解矛盾的能力,并灵活运用化解纠纷的各种方式方法。他还牵头组织创办了《法治南荒村》小报,设立了以案说法等7个专栏,用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各类案件进行释法析理,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

调解工作是“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但于柏忠认为:“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干得很有价值。”

20多年来,于柏忠每天都怀着满腔的热情,走千家、进万户,春风化雨般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有时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有时在寒冬腊月里奔波忙碌,有时饿着肚子忙活到深夜……就这样,他所到之处,家庭和美了,邻里和睦了,乡村和谐了。

通过于柏忠的调解,南荒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局面:各种纠纷呈现出调解的多,激化得少;本村处理得多、到镇里上访得少;握手言和的多、难以调解的少,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盈。

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贴心人”,领导和广大干部敬称他为“巧工匠”。他先后获得“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全市十佳人民调解员”等多项殊荣,其所在的南荒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赤峰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化解矛盾纠纷,筑牢第一道防线。像于柏忠这样怀‘初心’凝聚挚爱,担‘使命’彰显情怀的专职调解员,元宝山区共有28人,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扎实工作,为党和政府‘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赤峰市元宝山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力的话掷地有声。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