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挚爱奉献书写为民情怀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855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5

用挚爱奉献书写为民情怀

——记二十四年扎根草原深处的人民调解员那顺陶格陶

本报记者王雅妮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初次见面,他身着一身整洁的衣装,神采奕奕。同事们见了他,都新奇地从头到脚瞄一遍,笑着调侃道,“哎哟,老那,从没见你穿得这么精神。”“这不是要接受采访嘛,怎么也得利索一点呀。”他不好意思地低声道。这位脸上时时挂着笑容的“老那”,名叫那顺陶格陶,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巴彦温都尔司法所的所长,刚到这个地处草原深处的司法所时,他的称谓还是“小那”。

1995年,20岁出头的那顺陶格陶走上了司法行政工作岗位,24年间,他行走在这片面积500余万亩的草原上,听千家事,解万家难,兜兜转转一路调解中,他从“小那”成为“老那”,又从“老那”变为“那叔”。24年过去了,一批批“司法青年干警”在他的教导下成长起来,像蒲公英的种子分赴各地,但“老那”犹如扎根于这片土地的蒲公英根茎,越埋越深,从未动摇……

田间走访

地头调查

驰而不息:“信息接力”搞普法

每年的6月至10月,在草原水草最丰美的时节,阿鲁科尔沁草原都会上演牧民们赶着牲畜走敖特尔的壮观景象。作为被誉为“游牧文明的活体标志”的游牧场,敖特尔是名副其实的“天边净土”,这里没有一根电线杆,没有一座信号塔,牧民们进入这里后,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清晨登上最近的山顶,不断挥舞手臂,转换腾挪,才能接收到微弱的信号,查看前一天的信息。在这样闭塞的环境下,普法宣传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

出发的前一天,老那会仔细准备好普法材料,然后给在敖特尔的牧民发送信息,登上山顶得了信儿的牧民再骑着摩托车顺着蒙古包伫立的路线挨个传达,直到完成这次庞大的“信息接力”活动。这样一来,第二天大家就可以围聚在一起,拿着最新的法治信息资料,聆听一节带有最新法治精神的普法课。

“巴彦温都尔苏木,现辖23个嘎查,辖区面积500多万亩,距离苏木政府最远的几个嘎查有100多公里,而且山路居多,有的嘎查要反复穿越同一条河道好几次才能到达。”老那说,“每逢距离较远的嘎查有突发情况,我只能先找个有信号的地方,通过电话稳定双方的情绪,然后立刻赶过去。”有赖于提前安排和牧民们的支持,普法宣传活动还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准备,突如其来的纠纷调解才是这片广阔草原面临的更大难题。

摩托车骑报废了,2010年局里配备的捷达车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跑了18多万公里后也几近报废。公务用车被收回之后,老那的那辆“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越野车,就成了他开展“流动调解”的主要依靠。

阵地前移:“流动调解”效果佳

结合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在赛罕塔来苏木开展的“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自此便按需在各个司法所有序推开。

对于老那来说,这个“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可起了大作用!

在“三结合”的工作体制下,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深化,真正实现了“服务民生零距离”。所谓“三结合”,即与草原110相结合、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和与法律援助相结合。草原110能够及时掌握各牧民点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最大程度地把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功能发挥出来,这边接到涉及纠纷的警情,那边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已经迅速出警,到达现场进行纠纷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使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借机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融法律咨询、政策宣传于一体,邀请群众参与旁听和讨论,收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不仅如此,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还有效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在诉前调解工作中,属于人民调解范围的民事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或案情简单适合非诉调解的案件,由法院出示手续,移交给流动调解庭调解,调解庭随车而行,将调解阵地向前移动到矛盾一线,变“坐堂问诊”为“巡医治病”,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有人曾对我说,我是撵着勒勒车去调解,我也调侃着回应他,‘即使在敖特尔上开着车跑一天,你也会发现自己还在巴彦温都尔苏木的辖区内’。”老那笑着说。旁人所不知的是,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几乎遍布了老那的足迹。

久久为功:“加油续航”再出发

19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巴彦温都尔苏木那杰嘎查的全部房屋,那杰嘎查200多户牧民在1997年落实草牧场《两权一制》发放的《土地使用证》和相关档案材料,也在这场洪水中一卷而空,牧民草牧场的边界也因此没了凭证和依据。其后,少数牧民随意占用草牧场建敖特尔、搞建设,牧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因此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为了让草原重归宁静,实现草牧场公平分配,老那几经周折,终于查到了那杰嘎查各牧户草牧场面积底数。拿着这些来之不易的数据资料,老那开始了艰辛的求证和思想动员工作,一户又一户,一家又一家,老那骑着那辆几近报废的摩托车走访了每户牧民,“突突”声响遍了那杰嘎查。

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查找历史原因,丈量草场面积,无数次的调解、十多次的群众大会后,那杰嘎查215户牧民的12万多亩草牧场终于完成了重新分配。草牧场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草牧场边界划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影响了牧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这个矛盾纠纷调解“大工程”圆满完成后,彼时的“小那”成为了那杰嘎查的亲人。24年的调解工作中,他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整个巴彦温都尔苏木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副局长张晓华说:“在基层工作并没有多难,真正难的是,可以在基层心贴心地为牧民群众奔走24年!”

“很多人曾经问我说:这么多年了,你为什么不找找领导说说情,调回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工作呢?”我总是回答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子再说吧。其实,这片草原已经长在了我心里,那片敖特尔蒙古包里的每一双饱含期待的眼睛都是我不能离开的理由。”老那笑着说,“20多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牧民们都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家庭成员,对我依赖、信任、支持,遇到问题时,他们总会先想起我,他们离不开我,而我更加离不开他们。”

20多年的时间里,老那累计调解了各类民间纠纷8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6%,防止民转刑案件8起,为国家、集体和牧民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数字的背后埋藏着艰辛,同样,也有着欣慰和喜悦,“看着一个个曾经演化成你死我活的疙瘩,在我的手中都变成了一个个圆满的句号,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声声温暖的感谢,我深深体会到了我的价值所在。”感慨间,老那的脸上绽放着浓浓的笑意。

收获价值的同时,老那也失去了很多。由于交通不便,他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100天,女儿由妻子一手带大,女儿的学习成长中,都少有父亲的影子,对于家庭的亏欠,是他无法言说的隐痛。然而,他并不知道,在女儿的心目中,他永远都是榜样。

2013年高考,老那的女儿考取了628分的好成绩,面对众多的选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老那认为,感染引导女儿的不是他,是中国的司法精神!未来,女儿也将踏上这条“司法之路”,向着他们共同的梦想出发!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