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桐:人生峥嵘几度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85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9-27

她是抗日战争的“小哨兵”,她是共和国第一代法院人,她是自治区基层法院第一任院长———

李树桐:人生峥嵘几度秋

本报记者梁瑞虹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有这样一位老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她的心中装着大爱,她的故事激荡人心———

她曾是一名儿童团员,生在边区,长在边区,从小接受革命洗礼,用一份忠诚保卫一方水土,用一颗真心守护父老乡亲。

她曾是一名人民老师,思想先进,意识超前,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炮火声中传播革命火种,在革命岁月厚植爱国情怀。

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法院人,远离故土,扎根边疆,从来不畏艰难险阻,用满腔激情成就梦想,用浓墨重彩书写人生。

她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陌上花开,不负韶华,勇敢面对各种困扰,在工作中彰显魅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她叫李树桐,如今已是91岁的高龄老人。在90多年的人生履历中,她走过了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留下了精彩绝伦的红色记忆;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与代价,收获了令人钦羡的掌声与喝彩。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她的心中有定力,脚下有乾坤。

见到李树桐,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病房内。坐在轮椅上,往事一幕一幕,清晰依旧。病榻前,她娓娓道来,讲起了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烽火岁月

演绎红色少年

手握红缨枪,站在村庄口,放哨站岗,监视敌情,这是李树桐曾存储的时代记忆。忆起年少时的景象,她的脑海时常闪现着儿童团的影子。

儿童团是李树桐亲历的一段特殊时光,也是贴在她身上的一个红色标签。那时,她机智勇敢,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轮流值勤,守卫村庄,守护百姓。那时,她小小年纪,与思想成熟的大人并肩战斗,保卫国家,抵抗侵略。

李树桐的孩童岁月与众不同。

1928年1月,李树桐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一个非常知名的乡村———路家庄村。说它知名,因为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前沿阵地———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

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李树桐特殊的少年时代。那时,家中总有八路军、游击队干部“光顾”,耳闻目染间,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她的思想随之一天天在进步,一天天在升华。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树桐开启了学习生涯,走进了抗日小学,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那时,边区没有固定的学校,她和伙伴们被分成小组,分散在村民家中上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解放自己、解放中国等革命思潮根深蒂固地植入她的心田。

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李树桐加入了儿童团,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名儿童团员。她和小伙伴三人一组,轮流值勤,在村里进行站岗、送信、放哨等抗敌活动。她是儿童团的宣传委员,每天活跃在村口岗哨,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出色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炮火纷飞,战乱不断,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和野蛮的“三光政策”接踵而至,李树桐和乡亲们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险情。但是,枪炮没有吓倒她,刺刀没有吓倒她。相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她得到了历练,得到了成长。

高小毕业后,李树桐顺利地进入肃宁县师范学校,继续接受革命教育。那时,抗日战争仍未结束,她一边学习一边战斗,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1945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一年,她只有17岁。

师范学校毕业后,李树桐于1946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学校,她传承革命精神,传授文化知识,传播爱国情怀,以一颗炽热的心,投入到了新的环境当中。

激情年代

寻觅革命爱情

精明干练的形象,自信流利的表达,简单知性的装扮,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是李树桐最为欣赏的女性特征。谈起崇拜的偶像,她念念不忘的是边区女干部。

边区女干部之所以深深地嵌入李树桐的心海,是因为这些女干部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而且影响着她的恋爱婚姻观,以致于在最美的年华,她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干部。

李树桐的恋爱婚姻不乏抗争。

李树桐已无从记起边区干部入驻家乡的具体时间。那时,边区的办公地点设在村民家中,边区干部住在村民家中,并且和村民打成一片。革命年代,边区女干部是抗日根据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如清水芙蓉,美得不加雕饰。她们思想独立,内涵深刻,精神自由,为远离城镇的村庄注入了新鲜血液。

边区女干部给李树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羡慕她们的独立人格,更钦佩她们的独到见地。也就在那时,她在心里默默为自己的未来作出了人生定位,她要做边区女干部那样的女子,浑然天成,自然纯真,有思想,有内涵。

碧玉年华,芬芳盛开。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面对纷至沓来的说媒请托,李树桐坚持自己的主张,坚定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婚姻自己作主,决不任由他人干涉。

经过多年的文化教育,李树桐的思想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她清醒地意识到,婚姻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她不能草草地嫁作他人妇。对于婚姻,她有着自己的理解,所谓伴侣,一定要志同道合。她的婚姻观念同父母等人产生了分歧,她同封建思想、世俗礼教抗争着。

1948年,20岁的李树桐冲破了一切世俗偏见,排除了一切家庭阻碍,不顾亲属的极力反对,与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的边区干部喜结连理,组成了“红色家庭”,开启了新的生活,迎来了新的人生。

从来矢志不言苦,唯有真爱多动人。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教师,李树桐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又一步。她说,能够从农村走出来非常不易,能够从世俗的偏见中走出来更加不易。她的婚姻、她的抉择,让她打开了“梦想之窗”。

峥嵘人生

见证时代变迁

艰苦复杂的环境,清贫拮据的生活,紧张忙碌的工作,严格遵守的纪律,这是李树桐曾经历的峥嵘岁月。说起往昔的故事,她深有感触的是自己所衷爱的审判职业。

在李树桐的职业生涯中,她在审判一线走过了33个年头。她深爱着这份职业,岗位上,她忘我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她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在这里,她尽情驰骋,迎来了事业巅峰。

李树桐的职业之路激荡人心。

1950年3月,结束了4年的短暂教师生涯,李树桐随丈夫调至归绥市人民法院(呼市中级人民法院前身),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法院人。这一年,她只有22岁。

“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的梦想,年轻的李树桐收拾行装,远走他乡,来到偏远北疆内蒙古。从此,她扎根边疆,献身审判事业。

进入法院后,李树桐从零学起,一边刻苦钻研业务,一边埋头审判工作,很快便适应了新环境,胜任了新岗位。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她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工作,踏踏实实做事。

那时,法院没有审判庭室,但设有相关的工作组。李树桐先后在民事、刑事审判工作组从事审判业务,并承办了大量婚姻、债务、继承等民事案件,以及杀人、盗窃等刑事案件。她知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在百姓中宣传法律,在是非间洞察真相。

那时,法院没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只有简单的工作服。李树桐穿着这身工作服,行走在单位和当事人之间。新中国成立初期,遗留问题繁杂,工作任务紧迫,突击办案、外出办案等成为常态。她克服一切困难,书写文书、调解纠纷、审理案件,往往披星戴月,事必躬亲。

那时,李树桐没有自己的家,不能和丈夫一起生活,而是住在集体宿舍。几个孩子相继出生,她只能将孩子寄养在周边家庭,交由奶妈照看。直到四子出生,她才有了自己的家,一家人才真正生活在一起。虽然带着几个孩子,但她从未耽误过工作。

李树桐在工作中成长,在奋斗中成熟。她业务精湛,能力突出,并脱颖而出。1956年,基层法院成立,她开始担任新城区法院第一任院长。

李树桐总能想起当年的工作情形,一个大院,一排平房,9名工作人员,昔日的新城区法院坐落于鼓楼附近。由于案多人少,管辖范围广,导致法院的业务压力巨大。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她明显感觉业务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于是,开始主动接受继续教育。此后,在函授大学、夜校等地,总能看到她求知的影子,而每到周末,她又会赶到单位,安静地学习,认真地答题。

人生峥嵘几度秋,岁月悠悠情悠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树桐经历了事业的辉煌,也经历了时代的磨难和意志的磨砺。1973年,她被调至呼市中院,出任民事审判庭庭长。12年后,她光荣离休,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审判舞台。

35年来,李树桐扎实走好每一步,踏实过好每一天———

她善于调解,从未办过一起错案。她办理过多少案件,调解过多少纠纷,走过多少路,流过多少汗,已不得而知。

她屡获殊荣,却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不管在哪个单位,不管从事哪项业务,她都是业务精兵,所获得的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她备受考验,依然顽强地坚守在审判一线。她坚定地相信党,坚定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她说:“总结一生,心中无愧!”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