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呼和浩特,花木繁盛,绿草如茵。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呼和浩特市留检所,远远地隔着围墙,犬吠声不绝于耳。
早在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硬件设施简陋、为爱犬人士所诟病的流浪犬收容基地。如今,一座设施齐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犬类留检所已初具规模。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赛罕区金河镇的呼和浩特市留检所,探访了民警和他们的“毛孩儿”……
“流浪犬”计划让“毛孩儿”有了温暖的家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民警们对留检所长久以来的印象。如今,看着这蓝白相间、功能区合理布局的现代化犬舍,整齐划一的院内绿化,他们不禁感慨:“这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呀,‘毛孩儿’们终于有了温馨舒适的家!”
去年9月,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城市管理支队正式成立。如何对接管后的犬类留检所进行改造升级,更好地安置并照料这些流浪犬,考验着支队班子的智慧,也成了支队长马东平心头的一件大事。
为确保收容的犬只有尊严地活着,经过一系列调研考察,从年初开始,呼市留检所正式启动“四化”建设。从硬化路面、绿化环境到亮化工程、信息系统研发,均稳步推进。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院内的办公区域和犬类接收区、隔离区、犬舍区、领养区一应俱全,6000余只流浪犬从此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
但这还远远不够,能否实现“三度”,即犬舍冬天温度达标、夏天湿度达标和犬舍亮度达标,保证环境更加清洁健康,更成为留检所人性化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如今,管理方法先进、收容模式完备、认领养制度规范、社会爱心平台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在呼市留检所已初具雏形。
救助合作联盟 打造城市精神文明“样板”
布谷鸟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邸云峰是呼市留检所的“常客”,几乎每周他都会带领着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前来,为流浪犬捐赠狗粮、药品、防晒伞、被褥等生活用品。为“毛孩儿”准备美食、清理犬舍卫生、剪狗毛、做绝育手术,他们一呆就是一天,事无巨细。
“从之前的大门紧闭,到现在实行“开放”政策,召开座谈会,倾听动物保护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每周四定为认领养“开放日”,为志愿者打造“爱心驿站”,呼市留检所一系列工作创新举措,真不错!”谈及如今留检所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邸云峰赞不绝口。
据介绍,凡是进入留检所的犬只,首先要进行疫苗注射,然后放入检验检疫区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满15日后确定无疾病,再进行公母、大小、温顺程度的分期分舍管理,严格做到了“入舍有登记,出舍有记录,死亡要注销”。
为“流浪犬”建一个有温度的“家”,不是呼市留检所成立的终极目标,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的行列中来,为创造和谐社会,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努力。留检所流浪犬救助合作联盟中心就是承载这一使命的积极推动者。
现在,联盟成员单位已涵盖社会企业、公益组织、部分媒体、摄影家协会和呼市九个旗县区公安部门等。在这个合作联盟里,爱心领养、积极增援、举办主题活动已经常态化,不仅拉近了留检所与志愿者们的距离,也让更多的组织、志愿者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
“现在的留检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领导重视、志愿者配合、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流浪犬迎来了幸福的春天。”一位正在为犬只准备美食的志愿者说道。
芯片植入 流浪犬有了“电子身份证”
打造现代化犬舍,信息化建设自然不可或缺。呼市留检所的每一个犬舍外墙都有一个二维码。
“养犬,无法禁止;管犬,势在必行。”在马东平看来,规范养犬管理工作,必须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留检所收容的流浪犬施行芯片植入,给流浪犬一个“电子身份证”,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如今,在留检所“安家”的流浪犬,都在信息管理系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一个芯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只对应一条犬只的信息,只要扫描相应的二维码,犬只的姓名、年龄、品种、疫苗接种情况都一目了然。
犬只走失、乱窜伤人,排泄物污染环境,一度成为首府城市管理的难题。据了解,下一步,为它们建立“电子身份证”这一创新举措将会在全市推广。首府市民可以在市四区指定的青城驿站为爱犬办理“电子身份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申请办理。通过信息化管理,不但能为无人监管犬只的不文明行为找到犬主,而且犬只伤人等事件也能找到法律证据支撑,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关爱流浪犬,让“文明养犬、健康养犬、卫生养犬、安全养犬、依法养犬”深入人心,共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谈及未来,呼和浩特市留检所大队长高沛华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