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鞋垫”:一针一线寄深情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加强审务督察力促作风转变深入整治“四官”问题全面推进法院工作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99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5-29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铸梦平安法治乌海”系列报道———

“爱心鞋垫”:一针一线寄深情

本报记者梁瑞虹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在乌海市消防救援支队乌达区大队一中队的储物间内,珍藏着数十双精美的绣花鞋垫。鞋垫的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随着年轮的流转而植入心田,鞋垫却因光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在40年的时光轴上,一代一代的消防指战员曾垫着它苦练沙场,毫不放松;一代一代的消防指战员曾垫着它抢险救援,毫不退缩;一代一代的消防指战员曾垫着它征战火海,毫不畏惧。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40年间,消防指战员走了一批又一批,来了一代又一代。40年间,一双双鞋垫送到消防指战员手中,源源不断,步履不停。

40年,消防指战员将一双双鞋垫握在手中记在脑海,将一双双鞋垫踩在足底驻进心里。不管四季如何交替,不管时光如何转变,他们的心底始终铭记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程良惠。

“爱心鞋垫”:绣出鱼水情深

一中队副指导员栗国栋总是忘不了这样一幕:

她蹬着三轮车缓缓地拐进一中队的大门,身后,小儿子卖力地推着车身。等车停稳,她抬腿下车,弯着腰、驼着背,一步一步缓慢地走进办公室。“快过年了,我来看看你们。”接着,她像往常一样拿出自己亲手缝制的绣花鞋垫放到桌上。

这一天是2018年2月10日,几天后,将是传统节日新春佳节。一中队的官兵已经记不清这是他们第几次收到她缝制的鞋垫,但是,这次却是他们最后一次收到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特殊礼物。

她就是程良惠,已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寒暄过后,她起身走出办公楼,缓缓地踏上三轮车,离开一中队,小儿子依然卖力地推着车身。看着她离去,栗国栋心生感慨,在冬日的寒风中,那弱不禁风的身躯永远能挡急风暴雨,那温文尔雅的形象永远那么高大和善。

是什么让程良惠对消防官兵情有独钟?又是什么让她对消防官兵如此厚爱?

事情还得追溯到40多年前。那时,程良惠是辖区的一名居委会主任,在拥军共建活动中,她与一中队结下了不解情缘。每年春节和“八一”建军节前夕,她总会走进一中队去慰问联谊。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由她亲手缝制的“爱心鞋垫”走进了一中队,成为消防官兵记忆中的暖心礼物。40多年来,她用心用情缝制“爱心鞋垫”,直到年入耄耋,垂垂老矣。

程良惠和一中队的故事在官兵中流传着。2015年7月,栗国栋来到一中队,经常听官兵们讲起“爱心鞋垫”的故事。可是,他从未见过程良惠,直到当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夕。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程惠良骑着那辆三轮车来到一中队,专程送来了绣花鞋垫和她对官兵们的问候。看到新婚不久的一位消防员,她拿出两双特制的鞋垫送给他,这是她为这位消防员及其新婚妻子特意准备的结婚礼物。这让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的栗国栋感动至深。原来,她从一中队干部口中得知了消防员结婚的消息,便将一份真情寄托于手中的针线,赶制出两双特殊的鞋垫。

特殊礼物:情暖消防队员

栗国栋总是忘不了这样一幕:

程良惠忍着病痛,弯着腰、驼着背,缓慢地走进一中队。“又要过年了,我来看你们了。”接着,她拿出了家乡特产腊肉和醪糟,放在了桌上。

这一天是2019年1月30日。又到春节,程良惠再次来到一中队。已是83岁高龄,眼睛老花,腿脚不便,而且疾病缠身,她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缝制鞋垫了,这一次,她为指战员们送来的是亲手制作的家乡特产。

程良惠头脑清晰,两耳不聋,说话条理分明。寒暄过后,指战员们围坐在她的周围,听她讲起了往事。

1958年,程良惠与丈夫从老家四川来到乌达。丈夫在矿区工作,她在家中操持家务和照顾3个孩子。她高中毕业,有文化,有涵养,在乌达安家后,被选为当时的巴音赛公社第一居委会主任。

在平凡的生活中,程良惠一家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日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突然病故,给她留下3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9岁。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她独自抚养着3个孩子,家境变得清贫而拮据。

即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程良惠也没有放下拥军共建工作,更没有放下“爱心鞋垫”的缝制。每次,她都会精心制作鞋垫,在鞋垫上一笔一画手工绘图,再照着画印一针一线去绣花。她在鞋垫间穿针引线,针在鞋垫间肆意游走,线在鞋垫间往来穿梭,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的绣画在鞋垫上一一呈现开来。

2000年,程良惠退休回家。但她退休不褪色,依然用一针一线寄托鱼水深情,坚持为一中队送去自己缝制的“爱心鞋垫”。从最初的20多双到后来的10双,再到后来的8双……随着年纪的增长,脑梗、癌症等疾病相继缠身,导致她缝制的鞋垫越来越少。面对难缠的病症,她心平气和地说出了这样一番令人动容的话:

“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乌达,保护这里的生命财产安全,我要把他们当亲人看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帮助过我,我不能不懂礼数,不能不懂感恩。”

“南方的孩子时间长了不吃家乡饭,会想念家乡。我是南方人,我要为他们送去家乡的味道。”

……

朴实的语言中透露着真诚和善意。从此,程良惠用家乡的特色小吃替代了“爱心鞋垫”。面对繁琐的工序和费事的做法,她不顾病体一次又一次地为一中队送去了腊肉和醪糟。

互助互建:织就感人佳话

穿过繁华的街道,拐进一条窄巷,胡燕翔与一中队指战员走进位于乌达区西南部棚户区的一处低矮小院。这里就是程良惠的家,现在,她和小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

胡燕翔工作在外地,趁着休假归来,4月16日下午,他随同一中队指战员专程来到程良惠家中探望。

“阿姨,您还记得我吗?”

“记得记得!”

看到从一中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胡燕翔,程良惠激动而兴奋,已有一段时间没见,她依然能叫得出名字。

听说胡燕翔的妻子临盆在即,程良惠从厨房取出两瓶醪糟,让他带给妻子。这些年来,只要听说一中队有谁要结婚、谁家要生孩子,她不是缝制鞋垫,就是制作营养价值极高的家乡特产,送给他们,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鱼靠水水养鱼,鱼水情深一家亲。在共建活动中,程良惠和消防指战员结下了鱼水情深,她用缝制“爱心鞋垫”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敬意,温暖着一中队的指战员。而消防指战员却用大爱回报着这位平凡而普通的人民群众,以致于40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一中队指战员接力起航,接续传承,不仅将她当作亲人,而且在困难面前对她及她的家庭极尽所能施以援手。

小儿子是程良惠的一块心病,身体残疾,早年离异,生活极度困难,以致于孩子的上学都成了问题。在孩子二年级时,一中队发起了扶贫济困号召,在一中队的资助下,孩子完成了学业。如今,当年的孩童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关注他成长的一中队依然记挂着他们一家。

“他们对我非常好,总来看望我,总是接济我们一家,家里有什么事他们都会过来帮忙,我十分感谢他们。”这是程良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逢人便会讲起一中队。

瘦弱的身体蕴含着强大的能量,艰难的生活磨砺了宽广的胸襟。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内,虽然一中队指战员走走来来,去去留留,但是,程良惠与他们结下了不解情缘,织就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友谊和互助互建的佳话。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