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分行正式从人民银行分设成立(后更名为“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新生的中行内蒙古分行,从早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开始,历经多次改革转型,如今已经成为区内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其中尤以支付清算体系建设表现突出,在改革中不断前行。拥有国际清算优势的中行,陪伴内蒙古外贸型企业一起成长壮大,成为助力内蒙古外贸发展的排头尖兵与前行先驱。40年奋进,和中行发展息息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成为弥足珍贵的深刻记忆。一对因中行与外贸事业而结缘的夫妻讲述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李国庆(化名)和王美兰(化名)结缘中行内蒙古分行。1983年,王美兰从内蒙古财经学院毕业后进入中行内蒙古分行工作。主要负责汇款工作。李国庆当时在内蒙古粮油进出口公司上班,负责公司银行相关工作。“我当时主要负责跑银行,当时中行是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国际业务只能去中行办理,我总去办国际汇款、开信用证,她当时在柜台上,一来二去我俩就熟了。”李国庆回忆当年相遇相识的经历。
“中行成立初期,基本任务是认真履行国家外汇专业银行职能,做好各项外汇工作,真正发挥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促进、调节和监督作用。当时在中行工作特别有使命感,觉得是为四化事业添砖加瓦。那时没有计算机,通信也不发达,无论国际、国内异地、国内同城,只有信汇和电汇两种方式。当时,客户把国际汇款申请书给我,我就根据汇款信息拟电报报文,拟好后转交给会计处的同事,会计处的同事就去邮电局给国外行发电报,有了它就可以把钱汇到国外了。待国外银行给客户入账后,再通过邮局把对账单寄回国内,我们与901账户核对相符后,再手工销账,这一笔业务下来。差不多耗时1个月。”王美兰回忆道。
谈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王美兰感慨颇深:“1974年,总行引进电脑,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使用电脑记账的银行,80年代,分行引进了电脑。听说五六万一台,那个年代简直是天价,大家特别爱惜。有了电脑,就开始应用自行开发的系统,M ERVA系统上线后,就不用一趟趟地跑邮局了,行内就可以发报。从全国范围来讲,当时中国银行的I T水平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王美兰用自豪的语气回忆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和很多国家贸易合作逐步增多,外贸业务呈现井喷式增长,中行清算系统、网络的升级,为我们业务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当时国际汇款两三天就可以收到了。”李国庆回忆道。
关于改革,王美兰体会最深的是,中行清算系统每次引领行业的前瞻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中国银行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其他金融机构也逐步涉及外汇业务。但中国银行有众多的海外机构,系统在理念上、架构上、功能上也都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国际业务方面的系统,这些都是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90年代后期,中行上线了“国际收付系统”,以前M ER VA系统只能发报,接通“国际收付系统”后,就可以收报、分报,来的国际汇款报文就可以直接分到城区各网点、盟市各二级行,省去了邮寄给二级行的环节。同时销账效率也有了大幅提升。
李国庆回忆道:“中行系统的每次更迭,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外贸公司。内蒙古幅员辽阔,口岸线长,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对俄、对蒙口岸。中行系统直通到各盟市,使我们外贸公司的盟市子公司工作效率提升了许多。中行在服务、专业程度、系统等方面还是优于同业的。”
“2005年以后,对比同业,客户体验不佳。多亏总行锐意改革,确立上马I T蓝图项目,经过8年奋战,才有了我们现在用的核心银行系统,真正实现了全国逻辑集中,流程优化了许多,大幅缩短了客户等待时间,提高了客户的体验。由于实现了全国一本账,销账工作由总行直接承担,简化了分行的工作。”王美兰回忆道。
对于中行这些年的变革,李国庆体会很深。从80年代一笔国际汇款需要一周到账,到今天GPI(中银全球到账)几分钟到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回顾这四十年,中国银行从外汇外贸专业银行成长为享有国际美誉度的全球服务的国际一流银行,一代代中行人始终秉承擦亮中行金字招牌、体现最好清算银行服务的宗旨,不断拼搏。身为中行的员工,我特别骄傲。”王美兰由衷地感慨道。 (樊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