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关乎法治惠民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包头市民的生活。包头市司法局以“司法为民”为核心理念,以“线上+线下”融合闭环服务为工作模式,构建起“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将专业法律服务嵌入城市肌理,让均衡、普惠、便捷、智能的公共法律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及,让企业和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构建网络平台 法律服务更尽心
4月2日,记者走进包头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走过“法润鹿城”主题浮雕墙,看到的是有序分布的智能服务终端、多功能咨询台、数字化展示屏等现代化设施。这里是包头市公共法律服务的“智慧大脑”,承载着包头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沉甸甸的职责和神圣的使命。
在法律援助窗口前,市民陈宏亮正在咨询劳动合同相关事宜。“以前咨询法律问题,得跑大半天,现在下楼遛弯儿的功夫就能问明白,太方便了!”陈宏亮感叹道。这份便捷的法律服务,得益于包头市司法局构建的“1+10+85+822”四级实体平台网络,即:1个市级中心、10个旗县区中心、85个乡镇(街道)服务站、822个村(社区)服务点。四级实体平台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基层末梢,构成了综合性、一站式的法律服务网络。群众无论是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还是申请人民调解、行政复议,都可以迅速找到对应的服务窗口,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为实现法律服务城乡同质、全域覆盖,包头市司法局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以实体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等“一站式”服务,让网络平台依托“法治地图”小程序实现资源智能匹配,“12348话务平台”24小时在线响应。2024年以来,四级实体平台累计接待群众2.79万余人次,办理公证文书8.7万件,司法鉴定2200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如今,无论是草原深处的牧民,还是城市社区的居民,步行30分钟内必能找到法律服务站点,均衡普惠的法治阳光照亮了城乡每个角落。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钱,法律援助真是咱农民工的靠山!”近日,亲身感受到便利和贴心服务的农民工孙先生,激动地为青山区司法局送来锦旗。青山区依托“区中心街道站社区室”三级服务网络,将法治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末梢,让群众维权变得高效便捷。
“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根本目的就是将服务切实送进千家万户,让广大老百姓免费享受服务。”包头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副科长贾楠如是说。
推出“法治地图”法律服务更贴心
“多亏有‘法治地图’,让我20分钟就找到了救命稻草!”建筑工人李绅强回忆起自己的维权经历仍感慨万分。近日,他在工地施工过程中从高处坠落受伤。事后,他通过“法治地图”小程序一键导航至最近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律师深入了解情况后,不仅帮助他整理好了维权材料,还指导他申请劳动仲裁。最终,李绅强通过劳动仲裁成功获得了赔偿款。
这一便民服务举措的背后,是包头市司法局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4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要点》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该局通过绘制“法治地图”,并在“包头普法”和“包头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打造了“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再添有效举措。
贾楠介绍,2024年4月,包头市司法局集成全市11个法律服务中心、85个服务站、6家公证处、9家司法鉴定机构的定位信息,上线了自治区首个“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地图”。群众通过“包头司法行政”“包头普法”微信公众号即可实现三大功能,即:智能推荐,自动排序距离最近的服务机构;一键导航,实时规划最优出行路线;线上咨询,直接连线律师、公证员等专业人员。同时,针对文化程度较低、智能手机使用困难的群体,各服务站还配备了“法治导览员”,手把手指导群众操作。
“这不仅是工具创新,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正如包头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王永升所说:“‘法治地图’的推出,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闭环,极大地缩短了群众与法律服务机构的距离,真正让公共法律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及。”
↑群众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查阅法律资料。

→工作人员为群众讲解公证事宜。
数据见证实效 法律服务得民心
翻开包头市公共法律服务成绩单,一组组数据掷地有声:2024年4月26日以来,包头市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累计接待群众21810人次,提供法律咨询超7880人次,成功调解案件2070件,为761位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办理公证案件24442件,办理司法鉴定案件1015件。
除了传统的服务平台,包头市还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微信群服务”新路径。全市851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覆盖群众14万余人。2025年以来,全市开展法律服务转介指引607次,提供法律咨询2123次,解答群众疑惑2156次。
在青山区某社区,72岁的张奶奶通过微信群视频连线律师,足不出户解决了房产继承纠纷;在达茂旗牧区,巡回法律服务车定期上门,为牧民办理草场承包公证;在昆都仑区工业园区,“法治体检”专班帮助企业规避合同风险……这些场景生动诠释着公共法律服务的温度。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包头市司法局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辛勤付出和显著成效,更反映出市民对这一服务体系的高度认可与信赖。
“我们将进一步做实做优‘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不仅要扩大地理覆盖范围,更要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推进服务标准化、流程数字化、队伍专业化,让公共法律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在‘质’上融合闭环、在‘时’上迅速响应。”王永升介绍道,包头市司法局还同步建立了服务质量跟踪机制,通过回访调查、二维码评价等方式收集群众反馈,将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目前,全市法律咨询满意率达98.7%,案件办理自动履行率超过90%。
站在新起点,包头市司法局以“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绘就法治为民新图景,让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让公平正义以可感知的方式抵达人心。正如一位市民在服务评价栏上的留言:“法治地图导航幸福,30分钟圈出心安。”这是群众对包头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