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进企业
春日的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车水马龙,早高峰时段却少见拥堵,搭载着学生的校车在“护学绿波”中顺畅通行,商圈周边的背街小巷里,新安装的反光弹力柱有序分隔着停车位,外卖骑手在民警引导下规范停靠……这幅井然有序的城市交通图景,是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以“区块化”管理模式破解城市交通难题的生动注脚。
以区块重构创新治理格局
康巴什的交通压力源自双重挑战:作为市府所在地,常住人口逐年增加;作为网红旅游城市,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在节假日,各大景观点、核心商圈的交通管理压力不断增大。“大路好管、小巷难理”“运动式整治后问题反弹”等治理痛点,倒逼交管部门打破传统“条线分割”模式。
精细划片,构建“三圈闭环”治理单元。康巴什区交管大队将辖区核心区划分为“核心商圈圈、校园护学圈、社区生活圈”三大基础区块,每个区块再细分为多个责任片区,形成“大队-中队-网格”三级管理体系。今年3月以来,该大队将各岗、路、特勤中队管理区域再细化,将各中队管理区域划分为2个独立片区,4名中队领导形成“ABCD模式”,实现各片区交通流量、交通复杂度等指标相对均衡。
多元共治,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居民小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该大队从整治小区周边交通秩序、解决停车难问题入手,联合鄂尔多斯市管理执法局、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小区居民代表等,共同破解交通治理难题,使小区周边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停车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以科技赋能促推治理效能
走进康巴什区交管大队指挥中心,巨型屏幕实时显示着各信号路口的车流数据,AI算法正自动调整各路口配时方案。“过去靠民警经验手动调灯,现在靠‘城市大脑’智能决策,这是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的质变。”大队长刘永飞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型解释说。
信控优化,编织全域“绿波网络”。在康巴什主城区,该大队精准实施“三横三纵”主要路网“双向绿波”“信号自适应”协同调控。这一举措实现了核心城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60公里城市道路和96个信号控制路口的全面优化,交管部门针对主次干道、校园周边、医圈商圈等路口,制定早晚高峰、节假日等不同情形下的信号灯配时方案,适时调整红绿灯时长,大大提高了康巴什区整体通行效率,降低了因拥堵造成的交通事故,为中心城区打造了更为高效、智慧、绿色的出行环境。
“云警务”革新,破解警力时空限制。为了精准匹配需求,切实帮助基层攻克难点、解决痛点,康巴什区大队安排具备执法权的民警轮班在后台值守,根据基层中队勤务特点,量体定制个性化的“后台2民警+现场N辅警”“后台1民警+现场1民警+N辅警”等多种远程执法模式,大大方便了实战应用。
以服务升级转变治理理念
康巴什区大队将“区块化”管理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度融合,让治理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温度。
精准滴灌,定制化解决“急难愁盼”。为有效疏通校园周边的“毛细血管”,解决校园周边停车难、交通拥堵问题,该大队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精准施策。通过增加护学岗、加大巡逻力度、压缩车道、设置护学通道、施划临时停车位、增加升降阻车隔离桩以及远程智能劝导系统,切实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该大队以为企业“送证上门”彰显治理精度。商砼园区承担着康巴什区重要工程的运输任务,由于运输需要,办理通行证成了企业的“烦心事”。为真正做到助企纾困,该大队实行“边审批边制证”的形式,由民警亲自将通行证送到企业手中。“交警不仅送证,还现场讲解限行区域和安全事项,帮我们避免了不少违规风险。”某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真切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
宣传浸润,培育全民参与的治理生态。开学季,各中小学的“交通安全第一课”以模拟体验、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式学习避险知识;在社区,宣传民警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面对面提醒辖区群众“走好路、行好车”,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加强自我保护;在企业,宣传民警通过以案释法讲解酒驾醉驾、疲劳驾驶、超速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要求企业职工在日常生产中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从大街到小巷,从管理到服务,康巴什的探索不仅破解了自身的交通困局,更向全国同类城市递出一张“精致治理”的新名片:城市交通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单纯的“畅通有序”,而是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治理的温度,让每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安全与便捷的双重呵护。 (郝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