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讯历时120天,跨越2省3市,前后调取40余份档案,执行局法官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让“纸上判决”变为“真金白银”。
近日,一面写着“人民法院护民生、暖城法官润民心”的锦旗被送至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这面锦旗源自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8亿元的探矿权执行案件--内蒙古某工程有限公司申请执行甘肃省景泰县某工贸有限公司一案。
探矿权作为特殊无形资产,其执行处置长期面临“评估难、变现难、交付难”三重困境。鄂尔多斯市中院创新“三步破局法”,通过跨省溯源、专业评估、智慧拍卖,成功执结一起标的额2.8亿元的探矿权执行案件,该案也成为法院涉矿权执行典型案例。
针对被执行人景泰县某工贸有限公司名下探矿权涉及跨省权属的复杂情况,办案法官赴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调取自转让以来的探矿权审批、年检、税费缴纳记录,做了大量释法明理工作后,从被执行人处取得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等材料,并从勘验单位调取了其他关键材料。随后,法官再次前往煤矿所在地古浪县现场调查,还原资产完整“画像”。
鄂尔多斯市中院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评估专业人员经过现场勘察和查看材料,打破矿脉价值测算、权属瑕疵认定等专业壁垒,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评估标准模糊、价值判定难等行业痛点,打破了探矿权评估难的困境。最终,经过40轮竞价,最终以2.8亿元成交,溢价率达711%,创鄂尔多斯市探矿权网络拍卖溢价纪录。
该案推进过程也彰显了“人大监督+司法改革”的良性互动成果。一方面,人大监督为案件执行赋能。近年来,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大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重点监督议题,推动各部门建立健全涉企案件“执行直通车”机制,正是这些人大建议的提出,加速了法院在办理涉企案件过程中跨部门数据协查进程。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主动回应人大关注。鄂尔多斯市中院创新“代表建议+专项培养”模式,针对人大代表关注的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努力提升涉企案件执行质效,积极培养矿产、股权等方面的专业执行法官,专项攻坚涉企矿权、股权案件。这种“监督-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让法治护企既有力度更具精度。
2.8亿元探矿权的成功拍卖,不仅救活了一家民营企业,更引发链式反应:一是为企业纾困重生。申请执行人重启被搁置的项目,带动周边人员就业;二是帮助企业信用修复。法院同步向被执行企业推送执行完毕证明,帮助被执行企业修复信用,避免“因执致困”。
(谷正学蔺瑞霞杜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