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教群众使用防暴器材。
“叮--”凌晨2时,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二街百货商业圈某便利店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店主安守文抄起柜台下的防暴钢叉,一边冲向店门,一边用对讲机呼叫:“3号联防组注意,东侧通道有异常。”不到3分钟,相邻9家商户的联防队员手持盾牌合围而来,巡逻警车同步抵达。这是通辽市科左中旗公安局架玛吐派出所每月开展的“十户联防”实战演练场景。
“现在咱们这条街的商户,人人都是‘编外警察’。”安守文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胸前的“联防组长”徽章笑着说道。作为架玛吐镇首个“联户联防”商圈的参与者,安守文商铺的柜台里除了商品,还整齐摆放着防暴钢叉、盾牌和应急通讯设备。这种“商户联防、警民秒应”的场景,正是科左中旗公安局基层派出所推行“联户联防、吹哨互动”机制的缩影。
守护烟火气里的平安
架玛吐派出所精准划分“联防小单元”,220家商铺被划分为11个联防单元(每组10人),通过民主选举、自荐等方式,由各小组推选一名有能力、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联防组长”,负责带领联防小组协助民警开展隐患排查、安全宣传等工作。同时,该所会同街道办、城管等部门,对商铺逐个走访,听取意见建议,按照区域划分,再细化为小单元,以“店铺联防”小单元为单位建立联防工作群,形成“商户自救--邻里支援--警力处置”三级响应链。
“当时酒瓶都快砸下去了,多亏‘联防’队员来得快。”提起半个月前那场惊险的醉酒纠纷,建平餐馆的老板仍心有余悸。这场险些升级为流血事件的冲突,在架玛吐派出所“联户联防”机制下,仅用3分钟便化险为夷。
在距离商圈15公里的公德屯村,64岁的村民老王正和“警村联防队”成员打着手电筒巡村。“上个月老张家的牛啃了李家的草垛,要不是我们‘吹哨’喊来调解员,两家差点打起来。”老王掏出手机展示“平安哨群”微信群,群里每天滚动着安全隐患、纠纷苗头等信息,民警实时在线响应。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以前觉得治安是警察的事,现在咱们商户都是‘编外警力’。”欧亚服装商铺的李女士在联防演练中熟练使用防暴钢叉后感慨道。据统计,自2024年实施“联户联防、吹哨互动”机制以来,架玛吐派出所辖区群众参与联防联勤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志愿加入“义警队伍”的商户越来越多,警民携手守护平安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夜市的霓虹灯下,62岁的馄饨店店主杨秀兰握着钢叉的手稳如磐石。“手腕下沉,叉头斜向上45度,这是架玛吐派出所民警小张教的标准姿势。”杨秀兰身旁的“学生”是隔壁新来的水果摊摊主夫妻,这个被食客戏称为“深夜防暴培训班”的课堂,源于派出所在推行“联户联防、吹哨互动”机制下开展的特殊课程。杨秀兰现在练就的动作竟与民警培训时演示的“醉汉控制术”分毫不差。她笑着说,如今整条街的摊主都会使用防暴器材,连70岁的大娘都能熟练操作报警装置。
从“治安联防”到“全域共治”
17时15分,架玛吐镇中心小学北门,晚高峰的喧嚣被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打断,两辆车在校门口狭窄通道“顶牛”,两位家长摇下车窗不断争执着,后方车辆排起长龙,孩子们在人群中慌乱穿行。
“哔--”文具店店主王建军“吹”响胸前的“电子哨”,联防微信群弹出定位信息:“北门通道发生冲突,请3号、5号联防单元支援。”
水果店店主张先生带着防暴盾牌冲出店门,与便利店老板、早餐店店主夫妇组成人墙,将争执双方隔开。盾牌上的卡通警察笑脸和“我们都在守护孩子”的标语,在夕阳下泛着柔光。“别吓着孩子,咱们到边上说。”张先生的声音穿透嘈杂。
民警小李驾驶摩托车闪着警灯挤入人群时,商户联防队员已用手机拍下车辆刮痕、固定了现场证据。调解员王先生点开手机连线交警远程定责:“系统显示双方同责,建议互不追究。”围观家长中响起掌声,这场可能升级的冲突,从“吹哨”到平息仅用2分20秒。
“群众参与治理的深度,决定了小镇安全的温度。”架玛吐派出所所长刘光旭表示,下一步,该所将把联户联防机制与“城市大脑”系统对接,开发“百姓平安分”积分体系,让守护平安的每一份力量都被看见、被尊重、被激励。
(科左中旗公安局架玛吐派出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