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现场。
调解现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拘留所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呼和浩特市拘留所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方资源,针对排查出的三起典型案件被拘留人员,以“拘调同步+感化教育”模式,开展了“法治引导+亲情疏导”双轨并行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专项工作。
参与此次化解工作的公职律师、公益律师,监所管理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王海生,呼和浩特市拘留所党支部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向鹏,呼和浩特市拘留所管教民警以及相关被拘留人员家属,共同通过法治教育、心理疏导、矛盾调解和亲情感化,帮助被拘留人员认错悔过、修复社会关系、预防矛盾升级,推动教育转化和矛盾调解工作形成闭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化解工作开展前,调解员对三起案例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剖析,全面掌握事件经过、矛盾根源以及被拘留人员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情况,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调解现场,律师从专业角度入手,为被拘留人员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行为的违法性质和法律后果,让被拘留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错误。针对一起债务纠纷案件,律师结合案件细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被拘留人员阐释拒不履行生效判决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促使其深刻反思。
作为“情绪解码师”,心理咨询师在调解过程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对被拘留人员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进而打开心结,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问题。在对一起寻衅滋事案进行调解时,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干预,让被拘留人员认识到自身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帮助其学会控制情绪和理性思考,避免再次冲动行事。
被拘留人员家属的参与在调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亲情感召下,被拘留人员更易接受劝解。因一起殴打他人案件被拘留的人员在家属真诚的关心和劝导下,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场表示愿意积极赔偿受害者,争取获得谅解。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三起社会矛盾纠纷均得到有效化解,被拘留人员深刻认识到了自身错误,表示将积极配合后续处理,依法解决纠纷。
此次多元协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成功开展,是呼和浩特市拘留所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矛盾化解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未来,该所将持续深化多元共治模式,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为“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提供公安监管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