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体制机制创新是释放人才活力的“关键钥匙”。呼和浩特市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在职称评审方面,实行基层高级职称“定向使用、定向评价”,提高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为中小学新增3747个中高级岗位,设立150个中高级岗位“周转池”。2024年,754名一线教师、341名基层专技人才获评高级职称,5467名乡村振兴一线和非公有制领域专技人才享受职称倾斜政策。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北方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采用“预算制+负面清单”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权,25项新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企业“引才用才”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主导实施。目前,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8家、市级科技领军企业44家。“科技特派员+企业”一对一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备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达32家,入站企业科技特派员853名,助力科技型企业形成“建立一个研发机构+培养一支创新团队”的发展模式。
2024年12月26日,呼和浩特市正式发布“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并将陆续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办理流程。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行动,结合政策深挖服务“盲点”和人才需求“热点”,推进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二期建设。推动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发布操作指南,采用网上申请、部门初审复核的程序。推动租购房补贴政策落地,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购房分别补贴1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租房分别按月补贴1000元、800元、500元、300元,补贴期限不超24个月。
呼和浩特市诚心引才、热心留才、倾心育才、真心爱才,通过制度创新汇聚青年才俊,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奏响时代最强音。 (刘洋阿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