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海市乌达区围绕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新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重点人群服务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居民自治模式,以统筹资源、精准施策、创新方法为手段,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有力有序、见行见效。
组织开展社会治安“大清查、大整治、大收缴”统一清查行动。赵龙摄
聚焦民情民意 全力践行“枫桥经验”
乌达区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治理创新为动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方式,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自参与调解工作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的新模式,2024年以来,共排查化解了交通安全领域矛盾纠纷679件,调解成功率达100%。”乌达区交通执法大队交通调解委员会负责人张伟自信满满地说道。
乌达区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印发《乌达区贯彻落实乌海市关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若干措施任务清单》,明确镇(街道)、政法部门等30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同时,乌达区制定了《乌达区“枫桥式”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集中建成“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矛调中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43个。各行业领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9.9%,其中,“以调定补”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乌达区司法局副局长王晶说:“多年来,乌达区发挥属地优势,制定《乌达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以调定补”实施办法》,将矛盾纠纷划分为五个等次,通过‘一案一补’的方式,充分调动人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了调解队伍的整体活力,取得了较好成绩。”
乌达区整合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工作体系。区级综治中心整合司法、信访、法院、劳动仲裁等7部门力量,全面开展“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时,乌达区紧盯家庭邻里、劳动就业、房地产、教育、经济等重点领域,全面摸排矛盾纠纷,并积极对接辖区各调解委员会,将摸排到的线索进行分类分流,提升化解不同类型矛盾纠纷的效能。
同时,乌达区充分调动8个镇(街道)、22个村(社区)和13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力量,将多种化解方式融合贯通,形成部门联动、逐级调解的工作新格局。2024年以来,各调委会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604件、开展帮办代办服务2368次、提供咨询服务6570次,全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
乌达区在辖区寻找调解“能人”,着力建立群众信服的特色调解组织,并创新打造14个品牌调解工作室,积极组织退休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老干警、老律师“五老人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此外,还建成“尚哥说理”“邱叔说事”“宁姨调解室”等特色品牌调解组织20个。2024年,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00件,化解率达100%。
乌达区精心打造政法工作宣传品牌,创办“长安乌达”微信公众号,设立《基层治理》《政法咨询》等专栏,刊发宣传稿件3400篇,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原创信息720条。其中,中央级媒体刊发429篇、自治区级媒体刊发634篇。2022年以来,3篇平安建设工作经验材料在《长安》杂志刊载;1篇信息荣获自治区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两篇论文分别荣获晋陕蒙法治论坛一等奖和优秀奖。
强化服务管理 做好重点人员管控
“服务户数多、情况不熟悉、权责不对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工作者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想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太难了。”前些年,乌达区社区工作者张彩华为如何精准服务好重点群体发愁。针对基层工作者提出的实际问题,近几年,乌达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重点人群精细化管理机制,提高了平安乌达建设水平。
乌达区将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作为综治维稳的重中之重,切实将各项责任落实抓紧抓实。司法所、综治中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构建了人员、分工、责任“三明确”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中,细化分解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专长,立足属地管理优势,做到“应排尽排”,对重点人群“一人不漏”,对三类重点人员逐一造册,实行一人一档工作制度。目前,共建立精神障碍患者档案798册、“三失一偏”人员档案30册、刑满释放人员档案341册,为帮扶关爱重点人群,打好了基础。
乌达区通过落实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政策,激励患者家属及监护人尽到监管责任,实现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率、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一升一降,并在完善安置帮教人员登记制、司法所长见面制、档案管理制等制度的同时,积极拓宽就业帮扶渠道,进一步联动区级各职能部门,实现帮教人员灵活多样就业。此外,还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形式实现就业,逐步实现安置就业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乌达区通过入户走访、上门慰问等形式,切实掌握重点人员的健康、生活及思想状况,有效化解疏导重点人员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已开展入户走访活动2397次,组织开展就业培训30余次,为2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以奖代补”补助14.7万元,实现了重点人员不脱管、不漏管。
乌达区切实做好重点群体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树立“区别对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特殊保护”的工作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参与重点人员帮扶工作,并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调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按照“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岗位出岗位”的原则,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局面,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截至目前,已有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43次,开展“精准社矫”教育工作30余次,组织开展政策理论学习及普法宣传活动1134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增强了重点人员的法治观念,切实筑牢了重点人员的思想防线,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
加强群众自治 携手共建平安家园
乌达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乌达区以治理不懈怠、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组建‘邻里理事长’‘老奶奶帮帮团’‘喜邻’‘董大姐平安工作室’等33个自治组织,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例如‘邻里理事长’组织就是将能化解的矛盾解决在网格中,组织成员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辖区群众特别信任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很理解,所以,调解成功率特别高。”
“邻里理事长”是梁家沟街道的群众自治组织,成员共15人,分成5个小组,形成邻里理事会,每天都有一个小组在社区值班,为前来聊“事”的居民们解决问题。理事会成员多数为辖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他们利用人熟、事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按照居民的思维、用群众喜欢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在谈笑中促成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邻里理事长”成为派出所、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补充力量。除化解矛盾外,“邻里理事长”成员还积极与民警、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好的工作经验,发动更多热心群众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中。截至目前,“邻里理事会”累计成功调解矛盾300余件,涉及金额3万元。
“每天,我们理事会成员都坚持在辖区巡逻,遇到居民有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制止,碰到谁家在吵架赶忙去调解,遇到有人求助立即提供帮助。我们对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能够及时为居民排忧解难,第一时间解决各种生活琐事。截至目前,我们共收集民情民意500余件,帮助群众解决诉求480余件。”邻里理事会成员王翠珍自豪地说。
通过深化居民自治机制建设,乌达区将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触角延伸,居民参与率显著提升,自治组织运行更加高效,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稳步提高,真正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平安建设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保障地区安宁,维护经济发展,守护万家灯火。乌达区将持续聚焦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想,以更高水平、更高要求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平安乌达建设走深走实,再上新台阶。